孩子都是天生的心理学家

2014/9/9 来源:医网论坛a-A+

上世纪90年代,美国的研究者研究发现,18个月大的婴儿就能分辨他人的喜好。实验中,研究人员把一碗生的花椰菜和一碗金鱼饼干放在14或18个月大的婴儿面前,然后每份都品尝一下,做出喜欢或厌恶的表情,然后向孩子伸出手,问道:“能给我一点吗?”如果研究人员表现得似乎很喜欢花椰菜,18个月大的婴儿通常会把花椰菜递出去,即使他们自己不喜欢这种东西(14个月大的婴儿总是拿饼干给研究人员)。分析者认为研究显示,年龄如此小的孩子也不是完全以自我为中心,他们至少能以简单的方式理解他人的想法。到了4岁,孩子对日常心理学的理解更加深入。

其实一些孩子已经具有一定的“心理理论”知识。所谓“心理理论”是指对自己和他人的需要、信念、意图和感觉等,有了一定的认识,并能基于因果关系预测和解释对方的行为。虽然这并不是说孩子具有真正的科学理论,但它也是一种重要的能力。

孩子获得“心理理论”知识后,不仅更“狡猾”——知道如何利用别人的心理状态巧妙地改变别人的想法,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且能表现出更多帮助、关心、合作等成熟的社会行为,提高交往能力。

有这么一则故事:一位哑婆婆每天都坐在一个公交车站旁卖报纸,由于身体的残疾,她只能通过不断地发出“啊……啊……”的声音来吸引人们的注意,这声音听起来有些令人害怕。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一直躲在妈妈的身后,探出头看着这位哑婆婆。然后,孩子拉拉妈妈的手说:“妈妈,我们去买份报纸吧!”可见,孩子不仅看到了哑婆婆的处境,也“看到了”哑婆婆需要帮助的心理状态,才会让妈妈去买报纸以示关心和帮助。其实,很多亲社会行为,常见的有分享、合作、关心等,都建立在孩子正确理解自己和他人心理的基础上,孩子必须要能理解别人的需要、情感、信念、态度,才能真正去关心他人。

因此,心理理论关于孩子社会性发展的一个假设是:只有具备了一定量的关于心理活动的知识,孩子才可以习得一定的社会技能,并学会做出正确的情绪反应,进而发展为社会交往行为。孩子出生后就逐渐和周围人发生越来越多的联系,“心理理论”帮助孩子学会思考,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感、观点,并作出正确的行为反应,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家长要帮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断积累“心理理论”知识,这对孩子的社会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心理学家认为,4岁是孩子发展“心理理论”的关键年龄。那么,这时家长应该做些什么呢?

多多“谈心”

心理状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要想孩子有所理解,首先要把它们从我们的脑袋里“请出来”,变成孩子听得到、能理解的语言。因此,与孩子交流时,要有意识地使用喜欢、想要、希望、快乐、觉得、或许、记得、认为等词汇,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导到关注心理状态上。

对于两三岁的孩子,家长可以教导他们理解需要会产生行为。例如,“爸爸想要看报纸,所以我要去楼下的报亭买份报纸”。

对于四岁多的孩子,家长可以训练孩子明白对同一事物的不同信念会导致不同行为。例如,“妈妈觉得看电视会伤害你的眼睛,所以不让你看电视。爸爸觉得有些少儿节目可以开发你的智力,所以让你看一些电视节目,你觉得呢?”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号“ewsos1”、在线问答“ask_doctor”
分享:
本文来源:http://m.ewsos.com/baby/a/20140909/998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