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疾病 > 精神心理病

群众性癔症:安徽甲肝疫苗事件缘起

医网摘要:专家称引发群体性癔症原因,是先有一个诱发因素,然后再加上外界不断的心理暗示,使患者产生心理紧张,进而出现不适的身体症状。

  今年6月16~17日,安徽泗县大庄镇防保所未经批准,组织数名乡村医生对该镇19所中、小学的2500名学生接种甲肝疫苗。少数学生在接种时出现头晕、胸闷、恶心、麻木等症状,当天下午,50多名学生因为注射疫苗出现不良反应而住进镇医院。随后,有不良反应者不断增加,其中一名6岁女学生李威于23日死亡。这就是媒体报道的“疫苗事件”。

  “疫苗事件”回放

  12岁的刘思雅是最早发生不良反应而被送进医院的孩子之一。17日上午10时多,刘思雅接种疫苗后两分钟就开始出现头晕、胸闷、气喘、腿脚发麻、抽筋等症状。在出现这种情况后,同学们依然继续接受甲肝疫苗注射。随着注射的进行,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出现类似的不良反应,老师们意识到问题的严重,迅速将第一批症状明显的学生送进了泗县人民医院。

  由于没能及时制止接种,出现不良反应的孩子人数不断增加。镇政府发出紧急通知:发现孩子有不良反应的赶紧去医院检查。这一通知引起了人们的不安,纷纷带孩子到医院去检查看病。泗县几所医院一下子住满了出现不良反应的孩子。泗县卫生主管部门迅速从合肥、南京等地邀请专家前来会诊。会诊认为是一起接种甲肝疫苗引起的过敏反应,这种过敏反应与疫苗本身的成分或质量有关。

  此时,媒体倍加关注,进行了详细的报道,并把甲肝疫苗称为“假疫苗”、“问题疫苗”。这些报道引起了家长的焦虑和不安;6月20日,李威在注射甲肝疫苗后的第三天,开始高烧不退,在泗县中医院接受了紧急治疗,因为呼吸循环衰竭,抢救无效,在6月23日死亡。媒体又进行了广泛报道,并把这次事件中孩子们的病情和李威的死亡经过,详细地公诸社会,把李威的死因归咎于甲肝疫苗接种,把甲肝疫苗称为“夺命疫苗”、“毒疫苗”。这些报道引起家长更大的恐慌和不安,纷纷带接种过疫苗的孩子去医院检查,造成病人数增加。在医院,一些孩子出现胸闷、呼吸困难,检查发现他们的心肌酶谱异常,因此,医生们把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解释为心肌受到损害引起的。就这样,人们处在焦虑、恐慌和不安的气氛中,发病人数进一步增加。


$SplitPage$

  “疫苗事件”的真相

  引起这起“疫苗事件”的原因众说纷纭:不法药贩子兜售假疫苗?厂家生产的不合格的毒疫苗?运输、储存、保管、使用出问题?疫苗引起的过敏反应?

  经过卫生部委派的国家级专家到现场对患儿进行临床检诊和密切观察后,发现很多孩子只有主观症状,如头痛、头晕、恶心、不想吃饭,除个别人外,各种实验室检查都是正常的,少数临床症状较重的都耦合有其他病症。绝大多数的病孩症状轻微。但是,在此次住院学生中,有60%的学生心肌酶谱升高(反映心肌损害的指标),而心电图却正常。那么,被媒体广泛报道的心肌酶谱升高又是怎么回事呢?为了弄清楚心肌酶谱和接种疫苗的关系,专家分别对接种后有反应者、接种后没有反应者、没有接种者各114人的心肌酶谱进行了检测,结果令人诧异:三种人群的阳性率基本相似,在统计学上没有差别。也就是说,这里的正常人心肌酶谱也高。由此可见,曾被有的媒体说得十分凶险的心肌酶谱增高,可能另有原因,还须组织力量进行调查分析。

  专家指出,由疫苗引起的不良反应主要有三种:过敏、中毒和污染引起的感染,但这三种情况在这些孩子身上都不具备。像过敏,会引起皮疹、肾脏损害、休克等,但是这些孩子都没有这些症状。那个死亡的孩子从病情恶化到死亡只有10个小时,检查发现孩子有重度感染,直接死因是呼吸衰竭,与疫苗接种没有直接联系。专家们对疫苗的保质期、冷链、一次性注射器、注射过程等进行检查,均没有发现明显的破绽。

  调查还表明,同批次的疫苗销售到安徽的共有15万人份,其中14万人份已经在全省各地使用,但是有关部门没有接到一起接种反应报告。此次在泗县出现接种反应的学生集中在四个村,而其他学校却没有出现症状的学生,这表明发病有一定的聚集性。住院学生在临床上的表现以主观为主,发病学生又以9~13岁的女孩为主,因此,专家们认为:此次疫苗接种反应,是一起典型的“群体性心因性反应”,也称“群体性癔症”。

  群体性癔症是怎样形成的

  医学心理学家分析了这起“群体性癔症”的发病经过:癔症发病先有一个诱发因素,然后再加上外界不断的心理暗示,使患者产生心理紧张,进而出现不适的身体症状。

  事情源于一份由学校发给家长的甲肝疫苗接种通知单。学校让学生前一天给家长带回这张注射通知单,这样学生就预先知道第二天要打针了。孩子害怕打针引起的疼,就开始紧张。到了第二天,拿着药箱的医生进了教室,并且预先把疫苗发到了学生的手中,还要等候20分钟到一个小时才轮到自己打针。这段时间是个煎熬的过程,拿在手里的疫苗在孩子心里的感觉不亚于一颗炸弹,当针头注射到他们体内时,心里已经非常紧张。接下来,更“恐怖”的一幕让孩子亲眼目睹了。由于是全班集体在教室里注射,孩子们排着队一个一个等着打针,每个同学被针扎的痛苦表情甚至哭声都会被后面的人看到听到,这样就更让孩子相信打针是非常疼的,进而又加深了孩子的恐惧感,让孩子心里无比紧张。过分紧张会导致人体的植物性神经功能失调,从而引起人的头痛、头晕、胸闷、作呕等症状。当第一个孩子喊头痛时,心理暗示就开始发挥作用了,很快就有其他孩子也觉得自己开始头痛了。孩子从学校回到家里后,心理暗示仍在起作用。当孩子告诉家长,上午打完针后有同学喊头痛,这时家长自然而然会很紧张地问孩子:你头痛了没有?这之后,也许家长还会反复问孩子这个问题,在家长不断的心理暗示下,孩子就真的觉得头痛了。


$SplitPage$

  由于某些媒体的不恰当报道,使得癔症心理暗示的范围被扩大。有的媒体在没有调查清楚前就武断地把李威的死因归咎于疫苗,并冠之以“问题疫苗”、“夺命疫苗”等称呼,这就加深了恐慌心理。此外,在“疫苗事件”发生后,当地政府贴出通知,要求接种了甲肝疫苗的2500名学生都前往医院抽血检验。政府这一举措的初衷无可非议,但从某种角度来讲,这会让打过疫苗的学生和家长倍感不安。这样,癔症就波及了17个村19所学校的300多名学生。

  群体性癔症的特点

  国内文献报道了不少群体性癔症发生的调查报告。

  首先,群体性癔症的发生都有诱因。如群体性注射疫苗、预防服药和食物中毒等的不良刺激。这些不良刺激作用于某一特定群体,可能诱发群体性癔症(聚集性)。

  第二,暗示性强。当一人患病后周围人目睹其发病情况,产生恐惧紧张心理,进而通过暗示和自我暗示而出现相似的症状。结果是,同一人群相互感染,一人有某种症状,其他人很快也会出现类似症状。由于儿童少年的神经发育尚不成熟,易接受暗示,婴儿和成人不易受暗示影响,因此,癔症多在儿童少年中发生。

  第三,群体性癔症起病急、发病人数多,短时间内突然出现大量症状相似的病人。病人多有症状而无体征、有功能性障碍而无器质性损害。症状多为头痛、头晕、腿软、乏力,恶心而不呕吐(即使有呕吐,量也非常小)、腹痛而无腹泻、不发烧、神经反射等检查正常。

  第四,群体性癔症的流行强度与社会关注程度成正比。群体性癔症常常发生在学校,往往引起社会“关注过度”。群体性癔症发生时,各级党政领导及卫生、教育、药监、安全、公安等部门负责人都亲临现场,各路专家赶赴现场调查处理;轿车、警车、救护车来往穿梭,加之新闻媒体的采访报道,患者家长、亲属、朋友等赶往现场,这种气氛加重了该人群的精神压力,加速了群体性癔症的进一步发展。另外,医院的误诊、新闻媒体的不当宣传以及行政部门采取的不科学措施等,有时无异于火上浇油、雪上加霜。越关注,事态越变得严重。

  群体性癔症处理攻略

  在确定为群体性癔症后,应尽快作如下处理:

  ①医务人员和在场的人要保持镇静,不要惊惶失措,不要乱下诊断,胡乱用药,避免影响病人和家属。

  ②要迅速分散和隔离病人,最好不要让病人集中在同一病房或同一医院,以免相互影响;向病人和家属讲清疾病的真相,消除紧张和恐慌心理。不要在病人面前谈论病情,更不要夸大事态的严重性。病情一旦好转,应尽快出院,在家观察休息。

  ③癔症最有效的治疗是暗示疗法,用语言暗示进行诱导,消除病人的症状。家属的作用在癔症治疗中有着特殊的意义,他们的积极配合对病人的康复能起到积极作用。不要让过多的人前来看望病人,这样会使暗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必要时配合适当的镇静剂,或给予适当的针灸,让病人安静入睡。

  ④由于群体性癔症的流行强度与社会关注程度成正比,因此,要尽量避免社会关注过度;媒体的报道要科学、实事求是,不要乱下结论,要有利于事态的解决而不是使事态扩大化和复杂化。


责任编辑:xuanyuan 本文来源:http://jibing.ewsos.com/xl/20081229/80036.html

最新保健资讯 女性 男性 两性 母婴 老人 快讯

疾病相关资讯 儿科 妇科 性病 心血管 消化 肿瘤

-->
医网首页 | 就医指南 | 疾病大全 | 女性健康 | 男性健康 | 健康图库 | 母婴保健 | 健康新闻 | 两性保健 | 老人健康 | 专家问答 | 防辐射 | 生男生女 | 妊娠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