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疾病 > 精神心理病

盘点儿童自闭症核心症状

医网摘要:你的孩子是否回避与人目光对视?是否重复旋转某一物品?是否只吃几种食物?作为家长,你是否注意孩子孤独的趋向?

儿童孤独症也称儿童自闭症,是会对人产生终生影响的疾病。最佳治疗时间一般在6岁前,最好是2岁到3岁。9月1日,2010年世界精神病学协会国际大会暨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学术会议将在北京开幕,大会也将重点关注儿童孤独症。我国0-6岁儿童中孤独症导致的精神残疾儿童占到36.9%,约为4.1万人。

你的孩子是否回避与人目光对视?是否重复旋转某一物品?是否只吃几种食物?作为家长,你是否注意孩子孤独的趋向?

近日,卫生部发布《儿童孤独症诊疗康复指南》。记者获悉,9月1日,2010年世界精神病学协会国际大会暨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学术会议将在北京开幕,本次大会是世界精神病学协会国际大会首次在亚洲国家举办。据北京安定医院儿童精神科主任、北京儿童少年心理卫生中心主任郑毅介绍,大会也将重点关注儿童孤独症。

负责起草《指南》的北京安定医院副院长郑毅指出,儿童孤独症是会对人产生终生影响的疾病。儿童孤独症作为一种儿童精神疾病,严重影响患儿的社会功能,给患儿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也应当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早发现早干预,儿童孤独症最佳治疗期在6岁前

早在2006年,我国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残疾标准中将儿童孤独症纳入精神残疾范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0-6岁精神残疾(含多重)儿童占0-6岁儿童总数的1.10‰,约为11.1万人,其中孤独症导致的精神残疾儿童占到36.9%,约为4.1万人。

根据卫生部最近公布的《儿童孤独症诊疗康复指南》,儿童孤独症也称儿童自闭症,是一类3岁前起病,以社会交往障碍、沟通障碍和局限性、刻板性、重复性行为为主要特征的心理发育障碍,是广泛性发育障碍中最有代表性的疾病。

专家指出,儿童孤独症以男孩多见,其患病率与种族、地域、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无关。关于成病原因,儿童孤独症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具有生物学基础的心理发育性障碍,是带有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在特定环境因素作用下发生的疾病。遗传因素是儿童孤独症的主要病因。另外,环境因素,特别是在胎儿大脑发育关键期接触的环境因素也会导致发病可能性增加。

一般情况,儿童孤独症起病于3岁前,其中约2/3的患儿出生后逐渐起病,约1/3的患儿经历了1~2年正常发育后退行性起病。

郑毅教授提醒家长,儿童孤独症的最佳治疗时间一般在6岁之前,最好是在2岁到3岁的时候,早期的正确诊断直接影响患儿的治疗和预后效果,非常关键。

家长平时多注意观察孩子的异常表现

根据《儿童孤独症诊疗康复指南》,尽管儿童孤独症症状复杂,但主要表现为以下2个核心症状。

A.社会交往障碍:儿童孤独症患儿在社会交往方面存在质的缺陷,他们不同程度地缺乏与人交往的兴趣,也缺乏正常的交往方式和技巧,以与同龄儿童的交往障碍最为突出。具体表现如下:

1、婴儿期。患儿回避目光接触,对他人的呼唤及逗弄缺少兴趣和反应,没有期待被抱起的姿势或抱起时身体僵硬、不愿与人贴近,缺少社交性微笑,不观察和模仿他人的简单动作。

2、幼儿期。患儿仍然回避目光接触,呼之常常不理,对主要抚养者常不产生依恋,对陌生人缺少应有的恐惧,缺乏与同龄儿童交往和玩耍的兴趣,交往方式和技巧也存在问题。患儿不会通过目光和声音引起他人对其所指事物的注意,不会与他人分享快乐,不会寻求安慰,不会对他人的身体不适或不愉快表示安慰和关心,常常不会玩想象性和角色扮演性游戏。

3、学龄期。患儿对父母、同胞可能变得友好而有感情,但仍然不同程度地缺乏与他人主动交往的兴趣和行为。他们常常自娱自乐,独来独往,我行我素,不理解也很难学会和遵循一般的社会规则。

4、成年期。患者仍然缺乏社会交往的兴趣和技能,对他人的兴趣、情感等缺乏适当的反应,难以理解幽默和隐喻等,较难建立友谊、恋爱和婚姻关系。

B.交流障碍:儿童孤独症患儿在言语交流和非言语交流方面均存在障碍。其中以言语交流障碍最为突出,通常是患儿就诊的最主要原因。

一、言语交流障碍。1、言语发育迟缓或缺如。患儿说话常常较晚,会说话后言语进步也很慢,部分患儿终生无言语。2、言语理解能力受损。病情轻者也多无法理解幽默、成语、隐喻等。3、言语形式及内容异常。患儿常存在即刻模仿言语、延迟模仿言语、刻板重复言语,患儿可能用特殊、固定的言语形式与他人交流,并存在答非所问、语句缺乏联系、语法结构错误、人称代词分辨不清等表现。4、语调、语速、节律、重音等异常。患儿语调常比较平淡,缺少抑扬顿挫,常存在语速和节律的问题。5、言语运用能力受损。患儿主动言语少,多不会用已经学到的言语表达愿望或描述事件,仅靠其感兴趣的刻板言语进行交流,反复诉说同一件事或纠缠于同一话题。

精神心理热文推荐:

身体过敏和心情好坏 相关

性洁癖也是强迫症

警惕孩子的“学校恐 怖症”

女人“摆脱抑郁 关键在运动

发呆 时髦减压方法

对付失眠 音乐有妙招

更多精彩请看:医网精神心理频道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聂倩 本文来源:http://jibing.ewsos.com/xl/20100903/100068.html

最新保健资讯 女性 男性 两性 母婴 老人 快讯

疾病相关资讯 儿科 妇科 性病 心血管 消化 肿瘤

-->
医网首页 | 就医指南 | 疾病大全 | 女性健康 | 男性健康 | 健康图库 | 母婴保健 | 健康新闻 | 两性保健 | 老人健康 | 专家问答 | 防辐射 | 生男生女 | 妊娠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