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疾病 > 心脑血管病

提高认识 警惕室颤的发生

医网摘要:心室颤动(简称室颤)是引发心脏骤停猝死的常见因素之一。心室连续、迅速、均匀地发放兴奋每分钟在240次以上,称为心室扑动。

  心室颤动(简称室颤)是引发心脏骤停猝死的常见因素之一。心室连续、迅速、均匀地发放兴奋每分钟在240次以上,称为心室扑动。假如心室发放的兴奋很迅速而没有规律,这就叫或心室颤动(室颤)。室颤的频率可在每分钟250-600次之间。引起室颤的原因有心源性及非心源性两类。此时心室已丧失统一致性的收缩活动,功能上等于停搏,已不能排出血液。

  心源性室颤常见的原因为冠心病,尤其是急性心肌缺血;非心源性室颤的常见原因有麻醉和手术意外、严重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失调、触电、溺水及药物中毒或过敏等。临床症状包括意识丧失、抽搐、呼吸停顿甚至死亡。听诊心音消失、脉搏触不到、血压亦无法测到。伴随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的原发性心室颤动,预后较佳,复发率与猝死率均很低。相反,不伴随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的心室颤动,一年内复发率高达20%-30%。

  心脏性猝死是本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占猝死患者的绝大多数.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欧洲人20~75岁院外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约1‰,美国人约为1‰~2‰.在美国,每年约40~46万的心脏骤停事件发生于院外;而院外心脏性猝死约80%发生在家中,15%发生在街道和公共场所.在大多数院外心脏骤停的病人中,猝死是心血管疾病的第一表现。及时发现并及时电击除颤和心肺复苏可挽救相当比例猝死者的生命;从倒地至除颤,每延迟1 min,患者生存的机率大约降低7%~10%。

  在广州的学习中,我们不断碰到冠心病,需要电除颤的病人。患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都有冠心病的基础,住院期间突发猝死,心电监护提示为“室颤”,紧急电除颤后部分患者能挽救生命。下面就广州学习的电除颤技术,讲讲我的一点体会。

  1.医护结合,分工合作。

  值班护士要有这方面的知识,除了平时要给予患者基础护理外,有住院病人是冠心病患者,要时刻警惕猝死的发生,见到冠心病人突然倒地,第一时间要想到是猝死,及时通知医生外,马上要给病人上心电监护。医生在患者的入院签名时,不要遗落猝死的说明签字。

  2.及时电除颤。

  及时发现并及时电击除颤和心肺复苏可挽救相当比例猝死者的生命;从倒地至除颤,每延迟1 min,患者生存的机率大约降低7%~10%。由此可见电除颤的重要性。

  早期进行电除颤的理由:① 室颤是引起心跳骤停最常见致死性心律失常,在发生心跳骤停的病人中,约80%为室颤引起;② 室颤最有效的治疗是电除颤;③ 除颤成功的可能性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降低,或除颤每延迟1分钟,成功率将下降7%~10%;④ 室颤可能在数分钟内转为心脏停跳。因此,尽早快速除颤是生存链中最关键的一环。

  1). 除颤波形和能量选择

  除颤器释放的能量应是能够终止室颤的最低能量,能量和电流过低则无法终止心律失常,能量和电流过高则会导致心肌损害。

  目前自动体外除颤仪(AEDs)包括单相波和双相波两类除颤波形。不同的波形对能量的需求有所不同,单相波形电除颤:首次电击能量200 J,第二次200~300 J,第三次360J。双相波电除颤:早期临床试验表明,使用150 J即可有效终止院前发生的室颤。低能量的双相波电除颤有效,而且终止室颤的效果与高能量单相波除颤相似或更有效。(摘自:医 学教 育网www.med66.com

  2). 除颤效果评价

  近来研究表明,电击后5秒钟心电图显示心搏停止或非室颤无电活动均可视为电除颤成功。这一时间的规定是根据电生理研究结果而定的,成功除颤后心脏停止跳动的时间一般为5秒钟,临床比较易于监测。第1次电除颤后,在给予药物和其他高级生命支持措施前,监测心律5秒钟,可对除颤效果提供最有价值的依据;监测电击后第1分钟内的心律还可提供其他信息,如是否恢复规则的心律,包括室上性节律和室性自主节律,以及是否为再灌注心律等。 摘自: 医 “除颤指征”

  如重新出现室颤,3次除颤后,病人的循环体征仍未恢复,复苏者应立即实施1分钟的CPR,若心律仍为室颤,则再行1组3次的电除颤(注:如1次除颤成功,不必再作第2次),然后再行1分钟的CPR,并立即检查循环体征,直至仪器出现“无除颤指征”信息或实施高级生命支持(ACLS)。不要在1组3次除颤过程中检查循环情况,因为这会影响仪器的分析和电击,快速连续电击可部分降低胸部阻抗,提高除颤效果。

  “无除颤指征”

  无循环体征:AED仪提示“无除颤指征”信息,检查病人的循环体征,如循环未恢复,继续行CPR,3个“无除颤指征”信息提示成功除颤的可能性很小。因此,行1~2分钟的CPR后,需再次行心律分析,心律分析时,停止CPR。

  循环体征恢复:如果病人循环体征恢复,检查病人呼吸,如无自主呼吸,即给予人工通气,10~12次/分;若有呼吸,将病人置于复苏体位,除颤器应仍连接在病人身体上,如再出现室颤,AED仪会发出提示并自动充电,再行电除颤。

  对于我们来说,更实际的东西是:查明原因,如果是能明确倒地的原因是“冠心病 室颤”,那么,病人是九死一生,死亡率高,能救活,是医生高明,救不活,那是疾病太重了;其二,为病人家属心理缓冲赢得时间,患者猝死,家属第一时间总是接受不了,要是我们有实行抢救,再反复的交代病情,可为患者家属心理缓冲赢得时间,也是为我们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及纠纷。

  室颤发生有不可预知性,疾病本身又是比较险恶,呈进展性,可能在数分钟内转为心脏停跳。治疗成功的机会随时间流逝而减少。但对于我们来说,冠心病人住院期间都是一颗随时爆发的炸弹,我们有非常高的机会碰到猝死的病例。对于这种危重疾病,应当加强培训,组织学习,让每个医护人员掌握这种急救技术,特别是心内科及急诊的医护人员。


责任编辑:李杏 本文来源:http://jibing.ewsos.com/xnxg/20110320/356512.html

最新保健资讯 女性 男性 两性 母婴 老人 快讯

疾病相关资讯 儿科 妇科 性病 心血管 消化 肿瘤

-->
医网首页 | 就医指南 | 疾病大全 | 女性健康 | 男性健康 | 健康图库 | 母婴保健 | 健康新闻 | 两性保健 | 老人健康 | 专家问答 | 防辐射 | 生男生女 | 妊娠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