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课程曾一度停开
已任教华师大“性科学与性教育”选修课11年的肖老师告诉记者,当时学校这样做是为了响应教育部的相关文件精神,基于大学生需要系统性教育知识,以及作为师范院校,为中学开展性教育培养师资两方面考虑。肖老师回忆说,由于当时高中阶段较少开展性知识教育,所以来旁听的同学很多,曾出现严重的占位现象。
为了让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得到进一步教育,以具备在中学开设相关课程的能力,华师大曾于2000年首开性教育辅修专业。但由于达不到规定的30名,最后没开成。据了解,该门课程曾在2003、2004停开,主要是因为网络信息的发达,同学们了解相关性知识渠道的多样化,质疑其是否有继续开设的必要。但2005年,在学生的要求下重开。肖老师解释,“主要是同学们无法分辨网站上相关信息的正确性,课程会更系统、更准确。”他还认为,性生理学的知识教育应在初中阶段进行,大学进行的应该是性心理学等与社会有较大关联的部分。
华工:男生“知性”多通过A片,性教育课有必要上
华工“中国女性文学与性文化”选修课老师刘小妮介绍,该课程于2006年9月正式开设,侧重于文学、社会学层面上对性的探讨,每次有百余学生上课。
她强调,学生只要端正心态,毋须觉得不好意思,“是要大家了解,而不是要大家实行。”课堂上,同学们都会积极讨论性道德问题,如婚前性行为,小三,媒体及流行歌曲中的两性形象等,以开阔视野。但同时她也表示,“很多女生想来上课,但又觉得不好意思。”为减少同学们的心理忌讳,这学期将课程名称改为“性别文化”。
对有同学带妈妈来上课,她开玩笑说“刚开始吓了一跳,以为是督导突击检查”。她透露,“上课前,考虑要不要改变点什么,但后来还是决定让家长看到平时的上课情境,知道学生在学校的真实状况。”
她认为高校有必要开设相关性知识教育课程。“科学的性知识了解得多一点,会更理性、慎重一些。”她强调,首先要教会学生为自己负责。“特别是女生,堕胎对身体造成很大的伤害。” 她说,“专家们已指出,很多男生的性知识是从A片而来,但A片与科学的性知识是两码事,会对大学生产生误导作用。”
家长:大部分欢迎性教育开课
根据记者的随机访问,大部分家长都持赞成意见,他们认为法律已允许大学生结婚,应该了解性知识。有位家长表示:高校应该真正做到解放思想自由,不一定要开设课程,可以通过印小册子等,告诉同学们若出现问题的话要怎样处理即可。
专家:结合社会热点,着重“安全防范”
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肖鹏教授认为,“应允许多方位开展。各校可根据学校的风格、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选取不同的性教育方式。”他分析,开设课程系统性较强,讲座则可结合社会热点,较为灵敏。另外,还可以采取宣传小册子等辅助形式。肖教授还指出,目前对大学生性教育应着重在安全防范、性道德、对学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引导和教育。
而中国青少年性健康教育委员会主任徐震雷提出,婚姻进入了大学校园,已没有“性神秘感”的大学生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性教育?他举例说,在一次和清华大学的学生们性教育的交流会上,当他问及学生们需要怎样的性知识时,学生们的回答让他深感落伍了———“什么牌子的避孕套比较好?”“女生怎样做爱才有快感?”他认为,现在中国在社会性知识管理上还不够完善,如制订电影分级制度等,同时目前是信息爆炸的网络化时代,这样大学生很容易被动接受杂乱的性知识,导致误入歧途。所以,有必要加强性教育知识的传授,引导青少年正确的性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