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句话不仅毁婚姻还毁人生

2015/6/22 来源:a-A+

研究人员调查2000多名男女志愿者后发现,约70%的受访者认为自信是美丽的关键因素,67%的受访者认为外貌非常重要,47%认为判断一名女性是否美丽要看她的风格。

一个成功者和一个loser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他是否在任何时刻都能坚挺自己的价值,而不是总是自己给自己杀价。

对自己有什么样的自我预言,决定了我们在婚姻中的表现。如果我们对外界的看法就是小红帽里的世界的话,那么我们就会不得不忍受婚姻的折磨;而如果我们对外界的看法是相对中和一些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那么我们就更能去追求更好的生活。

我们当下的社会心理还无法摆脱过去的影响,社会环境的巨大变迁,让我们无法再用稳定的文化价值观来面对亲密关系中问题。于是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60后父母的婚姻文化无法应对80后孩子所面临的世界——几乎所有的来访者都会告诉我,当他们走上社会的时候,他们会有一种被父母欺骗的感觉。因为父母许诺的那个世界并不在现实中存在。父母所承诺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一个用牺牲和道德以及家族文化来建构的世界,但那个世界早就离我们远去了:改革开放后,中国文化开始从熟人文化进入“陌生人”文化,尤其在大中城市,人都以碎片化存在,陌生人之间的支持甚至会高于亲朋好友,家族的力量不再是支持的力量,反而成为压力的来源,每年春节都会爆出的“应对逼婚指南”就是明证。而70后、80后、乃至90后的父母们的婚姻三观还是来自过去的年代,但支持婚姻三观的体系已经崩溃,他们观念的落伍过时也是必然。

  当市场体系进入婚姻的时候,拜金主义、女性主义等竞争文化开始滥觞。过去女人的形象是以道德至上的弱者来制衡男权文化,用内疚感把男人强留在婚姻中;但现在很多女性有了自我觉醒的意识,她们从小接受的是竞争文化,所以她们很难扮演《渴望》里的刘慧芳式的老式女人,苦逼女人无法战胜洋洋得意的小三们,可是很多人又从过度妥协走到了过度竞争的另一个极端,整个社会都不知道如何用平常心面对竞争,如何用真正的“费尔泼赖精神”(编者注:意为光明正大的比赛,不要用不正当的手段,不要过于认真,不要穷追猛打)来解决争端。从过度牺牲和妥协的文化,到过度掠夺和自恋的文化之间,我们的婚姻找不到足够好的支点支撑。

于是我们对亲密关系产生了很大的幻灭感,我们不能相信男人的承诺,也不相信女人的美丽,似乎两者都是速朽的,面对婚姻我们没有足够的思想武器来武装自己,父母的那套已经不堪使用,而当下的危机又日新月异,以前是QQ,后来是手机,然后是微信,这些都让我们日益发现维系关系的艰难和能力的贫乏。

如果女人的年龄是关系最大障碍,那么,婚姻又有什么意义,因为婚姻就意味着我们要一起面对白首相对啊。

 第三句:“如果我离婚,我父母的后半生就会被毁掉”

我是70后,在我的概念里,70后的父母大多对孩子没有那么强烈的关注,起码那时孩子还是自己上下学,校门口还没有囤积着大量的父母或者爷爷奶奶们。

我看到大量的80后和父母非常黏连,边界不清。很多人婚姻出问题的原因不只是二人关系不好,而是和彼此的父母有了冲突,甚至是彼此的父母之间有冲突,这个婚就不结了。于是就会出现父母为孩子活,孩子为父母活,谁也不为自己负责的现象。

在当下的中国,婚姻成了一个人完成青春期的场所,这是一个让人无奈的事件。大量的青年男女,因为长期被封锁在学习的世界里,虽然对A片甚至性爱都很熟悉,可是却没有完成青春期最重要的事情:分离个体化。这个词的意思,就是尝试建立自己的个人的世界,建立相对独立的价值观和文化,从父母的世界脱离开来。

很多人的婚姻是为父母所迫而进入的,在进入婚姻的时候,他们没有太强的动力,也不知道什么是感情,紧接着,他们又被催促着生孩子,往往到了生孩子以后,他们才真正明白什么是婚姻。

这个时候,他们的困境是:如果我要坚持自我,就会伤害到父母,父母已经将他们的一生奉献给我了,如果我坚持走自己的路,就意味着我将会让他们失去寄托,如果没有了我,他们何以为继?

到底是毁了我来维护他们,还是毁了他们来维护我呢?很多人都在咨询室里问我。

其实这也是我们文化的困境:当个体文化遇到了集体文化,我们该何去何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建立的孝文化和追求自我解放,实现个人成长的自由主义文化,是火拼还是兼容?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号“ewsos1”、在线问答“ask_doctor”
分享:
本文来源:http://m.ewsos.com/love/a/20150622/1122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