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发病时常在工作期间,老人多在晨间和夜里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曾发表过一篇文章,中青年组(<65岁)心肌梗死发病人数在10月及2月,周五、周六及周三,早上10点及晚上10点较高。老年组(≥65岁)心肌梗死发病人数在10月、1月及3月,周五、周日及周一,早上6点及凌晨2点较高。提示心肌梗死发病时间规律在不同年龄段有所差异。 p="">
顾宁主任说,对于中青年和老年人的发病,并没有专门的流行病调查。从临床看,老年人的心梗的确有在夜间或晨间发作的规律。老年人血液较粘稠,夜间血流速度放缓,血液粘稠度增加,容易出现血栓。
另外,就是高血压容易出现“晨峰现象”。顾宁主任说,人从睡眠到清醒并开始活动以后,血压从较低水平迅速上升,是昼夜血压变异程度较大的阶段。未经治疗的高血压患者,清晨6:00~10:00时收缩压平均升高14mmhg,甚至可上升80 mmhg,国内外把这种清晨血压急剧上升的现象称作血压晨峰。
目前,临床研究已经证实,心脏性猝死、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和出血性、缺血性脑卒中等心脑血管事件特别容易发生在清晨,与凌晨血压增高密切相关。与一天中其他时间相比,清晨时心脏病发作的危险度高40%,心脏猝死的危险度高29%,各型中风的危险度高49%。
有此一说>>>
年轻人缺乏心肌缺血的“保护机制”
有一种说法,年轻人缺乏“心肌缺血预适应”。所谓“缺血预适应”,是指反复多次的短暂心肌缺血,这种机制可促进人体心脏建立起侧支循环,而这种侧支循环具有心肌保护作用,能够提高心肌组织对缺血的耐受性。
年轻人发病前供应心肌冠状动脉血管的基础病变较轻,多为不稳定的软斑块,血管内没有明显狭窄,因此心脏未能建立血管间的侧支循环,没有“心肌缺血预适应”的保护作用。
这也就是说,年轻人一旦出现血管完全闭塞,血流中断,心肌梗塞面积会更大,极易导致严重并发症,甚至发生猝死。再加上一些年轻人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盲目乐观,很容易忽视自身已经出现的症状,即便出现早期胸部闷、痛症状也不易引起重视,从而错过急救的最佳时机。
顾宁主任解释说,一些老年的冠心病患者,尽管主要血管有50%甚至70%的堵塞,但在长期的过程当中,侧支循环也慢慢建立起来了,起到一定的代偿的作用。
但老年人合并一些基础性的疾病,加上年龄等综合因素考虑,从凶险的程度来说,老年人和中青年人并没有太大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