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整形科主任亓发之指出,目前非手术美容尤其是注射美容市场鱼龙混杂,一些没有资质的美容院私自使用注射美容产品,而假冒产品的危害更是巨大。
据业内人士透露,现在一些美容院、黑诊所为赚取高额利润,不惜将国家明令禁止的奥美定成分假冒玻尿酸;或从不法商贩手中购进肉毒素,不仅没有批准文号,其药量也不准确,再加上注射医生缺乏资质根本没有经过正规培训、注射治疗环境未经消毒,注射这种肉毒素极易出危险。打针的部位一旦超越区域,就很可能造成下压眉、眼睑下垂、眼袋翻出等“丑容”,严重的会出现复视、吞咽困难、呼吸困难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整形外科教授孙宝珊说,“黑加工厂”出厂价十几元一支的伪冒针剂,卖给消费者时竟然高达数千元。产品缺乏有力监管,使消费者付出了极大代价,对行业发展也极为不利。
操作盲区亟待标准规范
据了解,尽管国家出台了针对“微整形”的相关规范,对注射“微整形”针剂的材质、注射部位、注射适应症状等都有严格要求,对于符合要求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会为其颁发批准证书,证书中会有严格的适应证说明和要求。
但专家指出,面对日趋繁多的“微整形”产品,现有规范标准明显不足,这导致“微整形”规范操作盲区不少。例如,每个人的皮肤状况不同,适用的材料与注射技巧也大相径庭,但大多数医生凭经验操作,鲜有明文规定的操作步骤。
对此,上海第九人民医院整形外科主任李青峰指出,首先必须明确注射美容是一种医疗行为,只能在医疗机构,由经过专门培训的医务人员实施,美容院不允许开展任何形式的注射美容。
“比如肉毒素注射,绝不是任何一个普通美容师可以操作的。”李青峰对记者说,“据我所知,注射肉毒素出问题,大多在非医疗机构。不少求美者之所以会遭遇‘毒针’毁容,除了国家对药品的监管力度不够外,求美者本身对‘注射美容是一种医疗行为、只能在医疗机构进行’这一规定缺乏认识也是重要原因。”
注射产品的监管该怎样实施?
对此,上海多位整形外科专家建议,可以借鉴外科整形手术的成熟做法。以丰胸手术填充物为例,生产厂家先对医院进行评定,对医生集中系统培训,再发放使用权限;此外,填充物本身具备电子编号,存有从生产到使用完毕的所有详细记录,一旦需要查询真伪,可一路追溯到底。“如果注射产品也能这样管理,鉴定产品真伪将更方便,消费者权益更有保障”。
上海时光整形外科医院院长江山呼吁,微创整形美容巨大的市场空间除了要求加大政府监管外,还要求行业加强自身规范管理。同时,对“微整形”的适应范围、治疗时的技巧选择、治疗后的随访跟踪等,要有严格统一的规范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