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3:奶业标准
时间:4月
镜头回放:2011年4月,中国牛奶新国标正式颁布,却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按照新国标,原料奶中蛋白质含量由原标准中的每100克含2.95克,下降到了2.8克,远低于发达国家3.0克以上的标准;而每毫升原料奶中的菌落总数标准却由原来的50万上升到了200万,比美国、欧盟10万的标准高出20倍。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炮轰:“这是全球最差的牛奶标准!是世界乳业之耻!”王丁棉放言:“如今的牛奶,很少的蛋白质,那么高的细菌,还不如喝白开水。消费者钱花了,得不到应有的营养回报,还损害健康。”
点评:专家言论如此激烈,消费者更是怨声载道。其实,人们都忽略了“原料奶”这个名词,这是指奶企收购的散户饲养的牛奶的标准,不是加工过的市场上的牛奶的标准,加工过的奶制品仍然是可以放心食用的。降低原料奶的标准,也许更符合中国的以散养为主的奶业实际。
镜头4:塑化剂(起云剂)
时间:4月
镜头回放:今年4月,台湾有关部门检查人员从一款“净元益生菌”产品中检出了“塑化剂”。经追查发现“塑化剂”为昱伸公司所供应的食品添加剂,而昱伸公司是台湾最大的塑化剂供应商。随后,检查人员把检查范围扩大,发现问题很严重,统一企业、白兰氏、悦氏等知名厂商都使用昱伸公司的“塑化剂”。问题产品不仅涉及运动饮料、水果饮料、茶饮料,就连水果糖浆、乳酸菌咀嚼片也卷入其中。塑化剂普遍用于塑胶材料中,被认为是第四类毒性化学物质,是一种不得用于食品生产加工的物质。塑化剂会危害男性生殖能力并促使女性性早熟,长期大量摄取会导致肝癌。
点评:此次塑化剂事件,让食品添加剂再次当了一回替罪羊。塑化剂和三聚氰胺一样,不属于食品添加剂,而是非法添加物。当前食品安全形势严峻,并不是食品添加剂本身的问题,而是人为地非法添加非食品用材料或者超量、超范围添加食品添加剂。
镜头5:西瓜膨大剂
时间:5月
镜头回放:江苏镇江丹阳一户瓜农种植的几十亩西瓜莫名“爆炸”,专家调查发现,西瓜“爆炸”是瓜农使用西瓜膨大剂所致。7月5日,农业部农药检定所相关负责人对我国个别地方出现的“膨大剂西瓜炸裂事件”作出正式回应,称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毒性和残留量非常低,只要按照批准使用方法使用,不会出现安全事故。
点评:西瓜爆炸,让植物激素在全国老百姓面前亮了相,更让老百姓对食品安全增加了一层不信任。膨大剂是经过国家批准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并不属于食品添加剂。为正视听,本报刊登了评论《植物激素解读》,详细科学地解读了植物激素的作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不是农药,但把它当做农药来管理。农药分为极毒、高毒、中毒、低毒、微毒,植物生长调节剂则都属于低毒或微毒。农药的残留量一般限制在百万分之一以下,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残留量一般都在亿分之一以下。毒性很低,残留很少,所以一般不检测。植物生长调节剂之所以能够调节植物生长,实质上是调节了植物体内营养物质的合成,从而调节产量和质量。与化肥相比,事半而功倍。所以,现代农业离不开植物生长调节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