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医生说我可以去找工作了。”王燕燕很开心。
“忆杭”已经上幼儿园,还当选了“智慧之星”
王燕燕的婆婆在家里开了爿小店,向村民卖些烟酒杂货。王燕燕平时帮婆婆看看店,做些家务。除了偶尔接送孩子上幼儿园,她很少出门。
有时,她会花好几个小时织十字绣。曾经,她花了一年时间织了两幅作品,“八骏图”和“百福图”,都比家里的小方桌还要大。上个月,她把这两幅十字绣送给了她的主管医生。
闲着无聊,她还在卧室窗口种了不少花,这两天,茉莉正开花。王燕燕说,看到花,自己的心情也会变得愉快。
当然,最开心的事莫过于看着儿子小忆杭慢慢长大。记者去采访时,他正在幼儿园上学。王燕燕把孩子的相册翻给我看,小家伙圆圆的脸,笑得很调皮,“他现在有1米1,比桌子还要高,”王燕燕笑着比划了一下。
王燕燕说,忆杭今年才上幼儿园,第一个学期就拿了幼儿园的“智慧之星”,这是幼儿园颁给最聪明孩子的奖项。每天起床,忆杭都会让她教他认字,他还很喜欢画画。
“不过这孩子确实调皮,晚上总要打游戏,不让他玩,就跟我吵。”王燕燕笑了起来。
有时候,王燕燕会跟儿子讲起三年前在杭州的经历,小忆杭会抬起头认真地对她说:“妈妈,我知道,那时你在大医院,我在小医院。”
永远记得那些好心人,祝他们一生平安
虽然时间会冲淡很多记忆,但三年前的经历,让王燕燕终生难忘。从查出患有白血病,到出院这300多天,是王燕燕这29年来度过的最艰难也最觉温暖的日子。
“就像推开一扇窗,他们立马就会出现在我面前,”王燕燕说,钱江晚报报道后,有数不清的好心人向她伸出了援手:卖报纸给她凑钱捐款的5位小学生;两名80多岁、白发苍苍冒着雨雪来她床前探望的老人;不给她捐钱睡不着觉的同名人;向她捐献骨髓的好心人……这些人这些事她永远忘不了,可惜他们都没有留下姓名,不知道去哪里感谢他们。
王燕燕能叫出姓名的大多是医护人员。护士朱老师很亲切,每次进病房时,都会笑着问,今天感觉怎么样;张老师和孙老师很细心,会告诉她,今天要用什么药,注意哪些事。主管医生蓝主任这两年去美国进修了,她替他感到高兴。还有那些病友,她们曾经一起互相鼓励,互相帮助,她们当中的好些人不如自己幸运,已经过世了。
王燕燕感慨地说,很多时候,她刻意不让自己去想这些人和事,怕情绪起伏太大。她希望通过钱报,向所有曾经帮过她的好心人道声谢谢,祝愿好人一生平安。
最大心愿是找一份合适的工作
在家赋闲三年,王燕燕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找一份工作,尤其是上个月已经经过了医生点头同意以后。
王燕燕有着很现实的考虑:虽然得益于热心人的捐款,王燕燕筹集到了足够的手术费,但后续的康复治疗仍然花销不少,尤其是第一年,医疗费花去了四万多。
这个数字对普通家庭来说并不算很大,但对这个刚从困难期挣扎过来的家而言,几乎是一年所有的收入。
王燕燕的丈夫阮振,在当地一家热电厂上班,一年收入三万多;婆婆在家务农,小卖部生意冷清。在记者采访的两个多小时里,只有一位顾客来买了一包烟。王燕燕婆婆说,村头和村尾各有一家规模比较大的小超市,自家小店夹在中间,一天只能赚一二十块钱。
王燕燕说,以前孩子小,还能给他穿旧衣服,现在开始爱漂亮了,好几次吵着要买红色的新衣服,家里总是入不敷出,每年还向亲戚朋友们借些。她说如果能找到一份工作,多少可以赚些补贴家用。
王燕燕想找的工作工资多少无所谓,只要不是太累。记者问她有没想好的工种。她想了想说:管仓库。但随后又摇摇头否定:听说管仓库有时要搬货物,估计自己吃不消。
王燕燕说,本来办公室文员是不错的选择,可惜自己只有初中文化水平,怕是不能胜任。
最近,王燕燕一直留意附近工厂的招工信息,也去问过几家,都没有成功。她说,企业主要是对她的身体状况有顾虑,这点她也能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