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学校供餐机制正建立 1/4学生有饥饿感

2012/3/2 来源:人民日报a-A+

  学生饥饿感普遍降低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学校供餐对于改善当地学生营养的作用显著,体质改善的效果也比较显著。

  在营养摄入方面,青海乐都、广西都安和宁夏西吉的学生热量摄入普遍达到推荐量的80%以上,显著高于2010年调研时66%的水平,钙、铁、锌等营养素的摄入量大幅增加。学生自身的主观感受也在发生变化,饥饿感普遍降低,对校餐的满意度普遍提高。此次调查的学生中有饥饿感的仅占25%,每天都有饥饿感的学生不足8%;而2010年的调查中72%的学生表示有饥饿感,33%的学生每天都有饥饿感。在广西都安,100%的学生认为伙食状况比2010年有改善,在宁夏西吉这一比例也达到85%。

  与2010年调研组在同一地区同年龄段的数据相比,四地区学生的营养不良状况正在改善。以13岁为例,此次调查中,男生的平均身高比2010年调查的数据要高出1.4厘米,女生平均身高高出2厘米;男生平均体重增加了1.4公斤,女生平均体重增加了1.6公斤。但是,与2005年全国农村同一年龄段的学生相比,四地区学生的平均身高、体重还有一定差距,仍以13岁为例,男生的平均身高比2005年全国农村男生的平均水平低9.6厘米,女生低7厘米;男生的平均体重比2005年全国农村男生的平均水平轻6.6公斤,女生轻5.4公斤。

  食堂承包加重学生负担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负责人介绍,迄今为止,一个中央政府全力推动、地方政府实践创新、研究组织智力支持、民间组织和企业积极参与、媒体持续关注和报道,共同关注解决贫困地区学生营养问题的良好模式已经形成。但由于学校供餐所涉及的点多面广,各地的管理规范和运作水平参差不齐,也影响到政策的执行效果和学生的受益程度。

  调查发现,部分地区将学校食堂承包经营,虽然降低了学校用于食堂运行的支出,但加重了学生的就餐负担,也使学生营养改善的效果打折扣。在云南寻甸,学校将食堂承包出去,由承包人负责经营,学校不仅减少了食堂运营的开支,而且还可以收取承包费。但是,与青海乐都、广西都安和宁夏西吉的学生相比,寻甸的学生每月就餐其个人所需支付的费用为50元左右,远高于青海乐都学生平均约30元的支出水平。且寻甸的食堂根据本地的生活习惯仅提供每日两餐,而其他地区的食堂均提供每日三餐的伙食供应。在营养摄入方面,云南寻甸的学生热量摄入仅为推荐量的68%,也远低于其他三地区的水平。

  此外,部分地区在管理上缺乏统一明确的规范和因地制宜的考虑。例如,对于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资金的管理,虽然各地已经逐步将资金用于学校供餐、改善学生营养上,但是仍然缺乏统一明确的政策安排。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负责人表示,贫困学生营养问题的社会关注度高,而学校供餐的管理难度大。要将好事办好、回应社会的关切和期许,还需要从制度规范和管理运行上着力探索,使增加的政府投入产生最大绩效。基金会根据调查情况提出了以下政策建议:一是整合寄宿生生活费补助和免费午餐的资源使用;二是将管理的规范化与供应的本地化结合起来;三是建立补助水平的动态化管理机制;四是在贫困地区采取以区域瞄准替代人群瞄准,扩大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政策的受益人群和学校供餐的受益范围。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号“ewsos1”、在线问答“ask_doctor”
分享:
本文来源:http://m.ewsos.com/news/jdxw/20120302/537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