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的距离
在陈爱娣家斜对面,是范添仔家。范家距垃圾焚烧厂也不到400米。2009年10月29日白云区太和镇医院的检查显示,62岁的范添仔已得肺癌,是癌症晚期。
范添仔并不知道自已得了癌症。记者来的时候,他穿着军绿色大衣,佝偻着背,坐在家口门晒太阳。
从范添仔家往前走十余米,就是黄玉甜家。这是一幢3层小楼,离垃圾焚烧厂只有300多米。黄玉甜说,夜里一吹风,烟就直吹到家里,经常被熏醒。
2007年,在垃圾焚烧厂正式运行后的第二年,黄玉甜的丈夫范振标开始经常气喘、咳嗽不止。黄玉甜回忆,以前丈夫“身体很好,什么都能做”。但广州一五七医院的检查发现,范振标已是肺癌晚期。同年底,范振标去世,时年48岁。
2009年农历二十八,噩耗再次降临。46岁的黄玉甜在南方医院也被检出患有癌症——乳腺癌。
现在,黄玉甜已非常排斥一眼就可望到的垃圾焚烧厂,即使在广州40度高温的天气中,她都要关上窗户,担心焚烧厂的烟气吹进屋内。这种心理在永兴村很普遍。但即使窗关着,黄玉甜家的窗台上还是积满了黑尘。“这些烟尘都是焚烧厂吹过来的,建厂以前都没有。”黄玉甜说。
在永兴村12社320人中,与黄玉甜家同样不幸的,还有范桂发、范元彩,在2007年、2009年也因肺癌死去。
与12社混住的,还有癌症患者陈爱娣所在的10社。该社180人,已有范美容、范国彬两人,分别于2008年、2009年因肺癌去世。范美容死时也是48岁。
另有11社也混住其间,在350人中已有范记钦、范记新、徐玉萍3人分别于2007年、2008年、2009年,同样因肺癌死去。该社的范国华也得了肺癌,尚在治疗中。
这三个村社离垃圾焚烧厂均不足400米,是永兴村离垃圾焚烧厂最近的3个村庄。
这些癌症病人的共同特征是,除了住处靠近垃圾焚烧厂外,病情都在焚烧厂运转(2006年)之后发现,以呼吸道癌症鼻咽癌、肺癌等为主。
查阅永兴村10、11、12三个村社自1993年以来的死亡名单登记手册(注,由永兴村委编制,在警方开死亡证明前作为证明之用)发现,自1993〜2005年这12年间,这3个村庄没有出现过一例呼吸道癌症,且只有12社的张梅英死于乳腺癌。而在2006年垃圾焚烧厂开始运转后的短短3年间,这3个村社一下子出现了13例癌症病人。
癌症高发现象不只是存在于10、11、12这3个最靠近焚烧厂的村社。全村19个社的癌症病人在垃圾焚烧厂运营后全部上升。第14社尤其严重,只有300人,但已在2006〜2009年间有10人死于癌症,除了曹贵清死于肝癌外,其他均死于肺癌和鼻咽癌这两种呼吸道疾病。14社离垃圾焚烧厂不超过800米。
永兴村被广丛公路一分为二,被公路相隔的另一部分,与垃圾焚烧厂的距离超过了1公里。垃圾焚烧厂运营后,此处村民的癌症比例则较低,只有数例。
“你一定是看错了”
以前永兴村村民打井饮用地下水,村庄小山上的涟窿水库和李坑水库,水源清澈,灌溉永兴村近千亩农田和瓜果。
但1992年发生转折,其时李坑水库被选址为李坑垃圾填埋场。事后统计,李坑填埋场占地面积518亩,从1992开始投入使用,12年来共收纳约900万2吨生活垃圾。
村委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干部回忆,当时有村民冲进施工现场砸机器。最终,抗议被“平息”。
此后,李坑填埋场的垃圾废水逐渐渗入到涟窿水库,目前唯余一潭死水,村民说,水中已没有任何鱼类能生存,也没有村民敢取地下水饮用了。
2000年,广州市决定要在永兴村附近建李坑垃圾焚烧发电厂。村民反对激烈,没有村干部愿在约152亩的村集体土地征地协议上签字。白云区龙归镇政府越权代替村委,在2001年6月14日与广州市市容环境卫生局签了征地协议。
2002年12月18日,李坑垃圾焚烧发电厂正式开建。在村民的反对声中,于2005年11月14日试运行,2006年正式运行。
这座由广州市政府全资投入的垃圾焚烧发电厂,引进了日本三菱的焚烧炉,总投资7.25亿元。“该厂投产4年来,各项环保监测表明运行指标符合规范要求,其中,二恶英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达到欧盟相关标准。”广州市城管委说。
该厂被作为样本工程,广州明年将预计建4座垃圾发电厂。作为“十一五”规划中的扶持产业,全国各大城市亦在兴建垃圾焚烧厂。
然而生活在焚烧厂附近的永兴村民,有着与上述表述不同的生活感受。村民反映,恶臭、粉尘,还有半夜的噪音,是最可见可感的污染。负责李坑垃圾焚烧厂营运的法国威立雅公司,也曾因村民的投诉于2009年8月31日写了道歉书,承诺将进行技术改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