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人工肝全国推广 挽救十万肝衰竭

2014/1/13 来源:钱江晚报a-A+

李氏人工肝系统对肝衰竭患者有“救命”作用,一组数据可以说明:

在应用了李氏人工肝之后,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病死率,由88.1%显著降至21.1%,慢性重型肝炎病死率由84.6%显著降至56.6%。

在研制人工肝获得成功以后,李兰娟院士没有把它作为“独门绝技”,而是无私地向全国医院推广。“这种方法治疗效果好,能救人,应该让中国患者都能得到这样的治疗。”

李氏人工肝技术,在十几年间被推广至全国31个省市300余家医疗单位,据统计,累计治疗肝衰竭10余万例次。

对此,2009年APASL(亚太肝病学会)《慢加急性肝衰竭专家共识》指出:人工肝明显提高肝衰竭生存率,长期疗效令人满意。

在人工肝研究过程中,李兰娟院士团队共取得18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专利,其中9 项发明专利转让至企业进行产业化开发,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

李兰娟院士主持制定了我国首部《肝衰竭诊疗指南》、《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肝衰竭指南》,指导和规范了我国人工肝的临床应用。

李兰娟院士分别在2012年第13届亚太临床微生物暨感染病会议、2013年第4届国际人体微生态大会和2013年国际血液净化大会担任大会主席并作专题报告,引领国际肝病微生态学发展。

为肝病患者作早期预警预测

“人工肝”对肝衰竭患者的作用有目共睹,同时,李兰娟院士又提出了新的追问与设想:

肝病患者的肝脏衰竭是进展性的,为什么有些人可以带病生存几十年,而有些人,会在短短几年之内就走向肝衰竭的末路?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在哪里?

结合国际上最先进的分子生物学和蛋白组学,科研人员发现,不同人的基因差异,遗传学差异,都带有个性化的“标志”,找到肝衰竭患者的共同“标志”,这个模型就做成了。

所谓模型,就像一套计算公式,患者的年纪、是否吸烟喝酒、肝病的病程、生物学检测等一系列数据计算整合,就能“算”出患者发生肝衰竭的几率,进而预估出患者在什么阶段接受人工肝治疗最有效。

李兰娟院士团队率先全面揭示了肝病肠道微生态宏基因组变化规律,首次发现毛螺菌科等细菌变化与重症肝病发病密切相关,对肝病重症化防治具有突破性价值;研究还发现了19种肠道微生物代谢标志物,对肝硬化和肝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随着研究的深入,科研团队还发现了肝脏肿瘤新的“标志物”,为早期诊断和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的依据。

科研成果频频发表在国际权威的杂志上,国际同行学者都知道,中国这位女科学家,做出了杰出成绩。

而这些科研成果带来的成就背后,特别让李兰娟院士欣慰的是,他们为患者“抢”出了时间,也意味着挽救了生命。

“至今我还记得,一位40多岁的肝衰竭患者,病情危重,只有立即做肝脏移植才有希望挽救生命,但一下子找不到适合他的肝脏进行手术,怎么办?难道眼睁睁看着他因为等不到肝脏而死亡?好在有人工肝,患者先后接受了8次人工肝治疗,终于等到了合适的肝脏进行移植。手术后病人恢复很好,高高兴兴地出院回家了。还有什么比这个更让人高兴的事情?”

在浙大一院,李兰娟院士团队和郑树森院士团队紧密合作,创造性地将人工肝联合肝移植治疗重症肝病,将重症肝病肝移植患者5年生存率提高到80%以上。

香港大学ST Fan 院士对此高度评价:李兰娟院士和郑树森院士团队开创了肝病治疗新途径,是当之无愧的领军者。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号“ewsos1”、在线问答“ask_doctor”
分享:
本文来源:http://m.ewsos.com/news/jdxw/20140113/988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