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是一项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改革,将改革任务公开有利于民众的监督,同时表明了此次改革的决心和信心,这是一种承诺,如果哪个部门哪个环节没有做好,就有了追究的依据。”6月5日,卫计委卫生经济研究所一工作人员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强调,明年是“十二五”医改规划一个阶段性的窗口期,很多具体的改革都需要在今年落地。
2012年初,国务院印发了《“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规划明确提出,到2015年,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更加公平可及,服务水平和效率明显提高;卫生总费用增长得到合理控制,政府卫生投入占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比重逐步提高,群众负担明显减轻,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降低到30%以下,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同时,去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更是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纳入其中。
由此可见,2014年不光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同样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之年。
重点任务大病为先
“之前的医改的工作重心大都在保基本、全覆盖的底层阶段,今年的工作任务已明显进入到完善和增加保障层次、提升效率的阶段。比如此次突出的大病保险,明显是逐步推进、重点深化的一个改革。”崔鹏强调,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是我国的改革方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都是其中的组成部分,而大病保障恰恰是衡量医疗保障水平的重要标准,今年将会优先、重点深化改革。
就目前而言,我国基本医保虽已基本实现全覆盖,但大病保障制度尚未建立,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尤其突出。
“大病保险是离老百姓最近、关注度也最高的一个险种,但推进速度一直缓慢。”在崔鹏看来,大病保险主要面临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统筹层次较低,加之各地的政策差异性较大,筹资水平、保障对象、报销办法、报销目录、报销的起伏线等标准都比较乱,最终造成这个险种在推行起来面临成本高、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差等问题;其次,精细化管理方面是个很大的障碍,正是由于上述的标准不统一,后台系统的建设、开发和管理都是个问题,比如,同一个药品,在新农合、医院和全国的药物目录叫法都不一样;最后,商业保险系统跟地方政府系统的对接和涉及到的部门利益同样是个问题,容易造成报销不顺畅的问题。
据记者了解,大病保险资金源于各地人社部门管理的基本医保基金,但大部分部门均不愿意把基本医保基金的经办管理权让给保险公司,而这种利益冲突问题尚未解决之前,现行制度框架难以保证政策目标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