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上个月,也就是幼儿园的孩子们刚开学那会儿,一位妈妈在静观育儿微信上,有一段让人印象深刻的留言。她跟静观育儿是老朋友了,非常注重自我成长,她的一段话,让我们起意,计划做一系列关于“成长痛”话题的文章。
她的留言是这样的:
我女儿豆豆3岁半,由于早期个人教养的不到位,她安全感有些欠缺,遇到新环境表现得总是很慢热。这学期入园,又遇到问题了。家长公开日那天,我陪她一起去的。她明显对老师和其他小朋友都觉得很陌生,一直黏在我身上不肯下去。老师各种哄都没有用。后来好不容易把她放下去了,她随时回头往后看我在不在。
那一刻,我很庆幸自己坚持来陪她。因为明白她的个性特点,知道她对新环境的适应的确比别人稍长一些,加上我在,她更加容易表现得粘人。所以,我没有拿她的“糟糕”表现跟其他孩子做比,更没有觉得尴尬而对她横加指责,或者表现出同样的焦虑。我只是站到一定距离,保证她每次回头看到我,看到的都是轻松的微笑表情。
大约过了十多分钟后,我见她已经能够主动融入老师组织的活动中了,心里总算真正放松下来。同时,我也看到豆豆同班的其他小朋友,也有不少表现出情绪上的波动。有两个年龄应该偏小,抽泣就一直没断过。而他们旁边的家长,要么着急忙慌希望孩子止住哭,要么不耐烦地训斥孩子。
那一刻我突然觉得,如果说这是一个考场,那么,参加考试的不仅仅是孩子,还有父母。罗老师,您说是不是?
这位妈妈面对自己孩子的慢热,从容智慧的应对方法让人敬佩。
人们常说,在孩子长个儿的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被医学上称之为“生长痛”的现象。那是孩子们像植物一样“骨头拔节生长”的信号,是正常的。孩子们心理的成长,同样也会遭遇这样的时刻,我一直称之为“成长痛”。“成长痛”不是真的问题,它们不过是孩子内心成长的信号。没有这些痛,孩子不会健康长大。
以前,我总认为这成长痛单单是孩子的。而这位妈妈提醒了我,做父母的,在陪伴孩子长大的过程中,其实也会经历类似的“成长痛”。
是啊,当孩子对我们各种纠缠、情绪失控的时候,我们能否一如既往温柔对他?
当孩子笨拙地做一件事情,甚至反复失败的时候,我们能否全然接纳、耐心等待?
当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渐强烈,不再贪恋我们的怀抱,我们能否做到淡定放手?
面对孩子各种“不尽如我们意愿”的行为举止,我们能否继续保持从容,处理好自己内心的各种情绪,包括焦虑、愤怒、尴尬、失落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