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系指妇女经期或经行前后的一种急性发作性小腹疼痛。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月经期开始时疼痛逐步或迅速加剧,呈阵发性下腹和腰骶部绞痛,重者可出现脸色发白、出冷汗、全身乏力,四肢厥冷乃至晕厥等。痛经可分继发性和原发性两类,针灸主要用于原发性痛经。
现代针灸治疗痛经的首篇报道见于1951年,在五十年代以针灸治疗痛经的资料颇多。有的通过数十例患者的观察,证实针灸对重度及中度疼痛者,有明显止痛作用。日本的针灸家用皮骨针治疗痛径也有良好的效果。六、七十年代,进一步开展了艾灸、耳针及穴位注射等治疗本病,但资料不够多。八十年代开始,针灸治疗痛经的临床文章急剧增多,无论在有效穴位的筛选,穴位刺激法的扩展及病例数的积累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从所收集的资料统计,针灸治疗痛经的有效率在90%以上。
针灸治疗痛经
体针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承浆、大椎;2、十七椎下、阿是穴。
配穴:承山、三焦俞、肾俞、气海俞。
阿是穴位置:下腹部压痛点。
(二)治法
主穴每次取一组,效不显时加用或改用配穴。承浆穴,以28号1寸针向下斜刺5分,待患者有针感后,快速提插捻转约30分钟,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行针1次。大椎穴将针刺入皮下,向深部缓慢进针,使针感向背部下方传导,亦留针30分钟。十七椎下,以28号1.5~2寸针快速刺入皮下后,针尖对准第五腰椎棘突下,向下斜刺捻转提插,针感要求向下达子宫,并朝会阴方向放射,待剧痛缓解可根据症情,持续提插捻转运针5~10分钟,予以留针30分钟。阿是穴用艾卷作温和灸,距离以局部温热不灼烫为度。承山穴双侧均取,以6寸毫针速刺入皮,徐徐捻转进针,以有强烈针感为度,留针15~30分钟。其他穴位,亦用提插捻转,使针感扩展到小腹部,留针15分钟。上法每日1次,不计疗程,以愈为期。
(三)疗效评价
疗效标准:临床痊愈:治疗后,症状完全消失,随访年未复发;显效:症状基本消失,经期腹部稍感不适;有效:症状减轻,随访1年内仍有复发;无效:治疗后,症状未见改善。
共治182例,临床痊愈148例,显效24例,有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8.4%。
体针(之二)
(一)取穴
主穴:按证型分3组。1、气滞血瘀:中极、气海、三阴交;2、气血两虚:关元、足三里、血海;3、寒湿凝滞:命门、带脉、归来。
配穴:肾俞、次髎、地机、天枢。
(二)治法
据所辨之证型取主穴,酌加配穴。用28号2寸长之毫针,迅速破皮,然后沿皮下刺入1.5寸。针刺的方向,腹背部穴均向下,四肢穴均向上。然后施行提插加小捻转的补泻手法,气滞血瘀型用泻法,寒湿凝滞型用平补平泻手法,气血两虚型用补法。但刺激宜轻。留针20~30分钟,每隔3~5分钟运针1次。针后,关元、足三里及归来可以艾卷作温和灸15分钟。每日1次,不计疗程,以愈为期。
(三)疗效评价
共治134例,痊愈93例,显效24例,有效1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6.3%。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