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华预防医学会妇女保健分会、中国药文化研究会宫颈癌预防宣教中心联合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宫颈癌防控‘粉兰行动’高峰研讨会”上,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就目前宫颈癌的防治策略、HPV(人乳头状瘤病毒)检测技术的应用与进展、如何正确评价HPV初筛以及未来宫颈癌的防控之路等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
宫颈癌防控不乐观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流行病学研究室主任乔友林介绍:“我国占全球宫颈癌年度发病率的14%,死亡率的12%,每年约有7.5万新发病例、3.4万死亡病例,发病率和死亡率在15~44岁的女性中分别居第2位和第6位,并且在近十多年有上升和年轻化的趋势。”乔友林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严重缺乏癌症防控资金和全国性癌症专业防治人员,农村的癌症防控队伍尤其缺乏,而且至今仍然没有癌症控制方案。我国癌症总体5年生存率比美国低一半,农村又要比城市低一半。在这种情况下,宫颈癌防控也受到严重制约,呈现出地区(城市和农村)分布不均衡、5年生存率低等特点。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耿力教授说:“宫颈癌是一种可预防、可治愈的疾病,系统有效的筛查可以显著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耿力介绍,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的所有国家,均应开展子宫颈癌的筛查与早诊早治,这样可大大减少宫颈癌的发病率与死亡率。
对于如何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主任医师魏丽惠教授谈道:“宫颈癌发生在女性的黄金年龄,对人类、对社会和经济均会产生破坏性影响。在经济欠发达国家,应用普通技术和廉价的筛查工具,即能显著降低女性死于宫颈癌的负担。LARC研究得出结论,宫颈癌筛查可降低80%的宫颈癌死亡率或者更多。
我国对宫颈癌筛查意义和作用的宣传普及还远远不够。耿力指出,在目前已经诊断的子宫颈癌中,有50%的患者从未参加过筛查,10%的患者在5年内未做过筛查。耿力举例,有一位43岁的大学女职工,因不规则出血1个多月就诊,被诊断为宫颈鳞癌晚期。追问她为何没有做过宫颈涂片,她说因每次体检时无任何不适就主动放弃了检查,等她有自觉症状去找医生时,病情已经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在城市甚至大学高学历女性中,对于宫颈癌的预防意识尚且如此淡薄,农村地区的情况更可见一斑。
目前仍以细胞学筛查为主
据魏丽惠介绍,1941年医学界确定了细胞学在子宫颈癌筛查中的诊断价值,60多年来细胞学对宫颈癌筛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至今仍被很多国家广泛应用于初筛。我国于1951年由北京协和医院杨大望教授引进细胞学检测,上世纪70年代在全国进行的10省份61万人群普查中,经细胞学发现癌和高度可疑癌,并经活检确认达全部癌的有61%,其作用非常明显。近几十年来宫颈细胞学筛查的普遍应用,使宫颈癌和癌前病变得以早期发现和治疗。
耿力表示,细胞学筛查刚推出时,确实因其简便、有效、价廉成为宫颈癌主要检测方法,但其也有缺点,会出现不可避免的假阴性。假阴性的发生和取材方法、固定、涂片制作、染色方法以及检测人员的阅片水平等因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