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文化”究竟是谁的文化

2007/10/25 来源:中国网a-A+

  第五届广州性文化节即将拉开帷幕,和以往一样,这时候总少不了有权威人物站出来对此进行一番良性解读。近日,中国性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性学会会长张枫表示:“我提倡全国都来办性文化节”,理由是三个“最起码”:第一,最起码可以指导老百姓少生优生,特别是怎么“播种”,生一个健康聪明的孩子。第二,最起码普及性病、艾滋病的预防知识。第三,最起码普及性知识,提高夫妻性生活质量,促进夫妻恩爱、家庭和谐、社会和谐。(《南方日报》10月30日)

   “性文化”可以促进社会和谐,不管是否认同这样的逻辑也没人敢辩驳,至于“性文化”有没有如此强大的功效,其中的寓意当然不宜说透。对这样的“主旨”一般人会望而生敬,连质疑的胆量都没有。尽管如此,近年来不论什么地方举办“性文化节”,又总会引发一场声势浩大的争议,而每当人们吐沫横飞的时候,这些“性文化节”都毫不意外地在尴尬中落下帷幕。说“毫不意外”,是因为自从“性”的概念被人贴上了“文化”的标签后,总是轰轰烈烈开场,在寂然无声中遁去。出现这样的结果自然是只见“性”而不见“文化”导致的,因为在人们的目力所及处,中国目前所有围绕文化的聚讼都无非是利益的延伸。一些喜欢使用“文化”修饰某种特定事物的人,几乎完全不懂人与自然人权之间的关系,即便把房产、烟酒、爱爱成“文化”,也无外乎挂羊头卖狗肉。
 
  其实,随手翻翻报刊就不难发现,如今的“性”早已成了一个长盛不衰的公开话题。传媒上那些代言明星的酥乳美臀照片就不必说了,广告中到处可见“延长增粗”、“做女人挺好”,患者的“证词”如同黄色小说一样生动逼真,大街小巷类似根治阳痿、处女膜修补等招贴无处不在,以致国家主管机构都不得不下文严令禁止。至于“包二奶”、““ONS”221;、“婚外恋”、“性伴侣”等等,更是大行其道,其势态发展之快,足以令世人瞠目结舌。连号称“中国性学第一人”的人民大学潘绥铭教授都承认,中国的“性革命”已基本成功。

   人们当然没有必要追问“成功”的标准是什么,耳闻目睹的现实是,在如此高调的性宣导中,历届“性文化节”现场却无一例外是冷冷清清。让人搞不明白的是,在冷落的性用品展台前,价格高达十几万元的情趣娃娃也能够卖得出去。我曾妄自猜测,觉得这样的事情也许是有人为了满足的好奇心,或者是商家别有用心的炒作。寻找相关资料时却意外读到一段文字,说去年来,继“人乳宴”、“女体盛”后,今年昆明又惊现“迷情粉”,兰州推出了“性爱床”,成都热卖“合欢椅”……让我惊讶莫名的是在该文后缀链接处的一则消息:一名中国外劳人员去年11月被上海一家劳务公司迫签了受聘于墨尔本一间公司的合约,其中明文规定“在留澳期间禁止爱爱8221;。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号“ewsos1”、在线问答“ask_doctor”
分享:
本文来源:http://m.ewsos.com/love/a/20071025/60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