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是“ONS”的温床?

2009/12/2 来源:医网a-A+

  一种新的男女交往方式在现代都市中正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在迅速传播。“ONS”不仅已被都市中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所实践,有人甚至说,它已成为少部分人的生活方式。“ONS”产生的心理基础是什么?热衷于“ONS”的主要的是哪些人?

  本想寻佳偶,遭遇“ONS”

  广州的陈先生是一位“读书匠”,读到博士毕业时,也已快30岁了,却还是“孤身寡佬”一个,用他自己的话说,“连女孩子的手都没碰过”,自己想想也觉得“失败”。

  陈先生不是独身主义者,也想早一点踏上红地毯,现实的情况是,他的交际圈子小,没有碰到令自己动心的女孩,于是,他想到了网络。在某交友网站聊天室,他遇到了深圳的“小艾”。两人谈得很投缘,一连几个晚上,两人都在聊天室里聊到精疲力竭才意犹未尽地离开。网上交往一段时间后,他们又电话联系,再后来,陈先生说见个面吧,小艾也大大方方的答应了。

  陈先生心急火燎地赶到深圳。见面后,陈先生更满意,觉得小艾就是他“守身如玉”近30年要找的人。第一次见面,两人并没有发生什么事。陈先生事后说,可能是自己太认真,太腼腆,太不解人意了。一个礼拜后,陈先生又“屁颠颠地”到了深圳,这一次,陈先生有了他的“第一次”。回广州后,他高兴地打电话给父母报喜,说他有了女朋友,“很不错的一个女孩儿”。可当他再给“小艾”挂电话时,被告知关机了,第二天再打,该用户“已停止使用了”。

  从此,陈先生再也没有碰到过小艾,哪怕是在网上。他和网友谈起此事时,大家都笑他“痴”,“你遇到的只是“ONS”。

$SplitPage$

  

  恋爱受重挫,网络觅“感觉”

  小丽长得眉清目秀,虽称不上十分漂亮,却也顾盼生辉。大学时,与同班的阿健谈了三年恋爱,却不想毕业后,两人天各一方,阿健回了南京老家,而她却仍在广州“捞世界”。

  毕业第一年,两人除了鸿雁传书,网络聊情外,小丽每个月都要飞到南京,以解相思之苦。有一次,小丽到南京,却发现阿健已另有所属。心灰意冷地回到广州后,小丽得出结论,“男人都不是什么好东西,爱情说白了,和谁都一样”。

  她开始在聊天室里与人“调情”,但这毕竟是“镜花水月”,有点不切实际。后来,她干脆给自己取了个叫“随缘”的名字。登录某网站的“同城约会”,寻求“ONS”。贴子发出没几天,便有100多人“应征”。她选中了一个叫“广州帅男”的小伙子,相约于某宾馆。“帅男”虽然不帅,却有近一米八的个头,“感觉还算不错”。两人吃了饭,“还喝了一点葡萄酒”,而后就到了“帅男”的家中。沐浴后,两人直奔“主题”。

  博士撒网帖,老妪来应聘

  某科研所的钱博士30多岁,尚未娶妻,偶尔也会“ONS”。

  一个月前,他在网上遇见了“一碗清汤”,有点文学功底的钱博士觉出了点“愤世疾俗”的味道,便在电脑前摇头晃脑起来,“一碗清汤诗一篇,灶君今日上青天”。“一碗清汤”迅速接上了,“玉皇若问人间事,乱世文章不值钱”。聊了不久,彼此感觉对方知识很渊博,很“知己”。

  “一碗清汤”问钱博士多大,钱答33。钱反问,“清汤”没有正面回答,只说“我比你大,我是个成熟的女人”。钱博士当时想,大也大不到哪里去,便要见一面。“清汤”一再说“我真的是一个很成熟的女人,你太小了。”这话却更激起了钱想见一面,进而“一夜”的愿望,在他的一再要求下,“清汤”愿意见一面,“见了面你别后悔啊”。

  在某酒店,钱博士面前来了一位近60岁的老妇人。“清汤”的年龄与他想象的反差太大了,钱博士扶着眼镜傻傻地看了她半天。后来“清汤”告诉他,自己是位快退休的工程师,离婚独居,“无聊时就到网上逛逛”。这件事“刺激”得钱博士几天都恍恍惚惚的。

$SplitPage$

  

  为何热衷“ONS”

  KITY,今年28岁,是一位年轻貌美的姑娘。有一段时间,很热衷于“ONS”,她现在的老公还是在“ONS”后认识的。

  谈到为何热衷“ONS”。她坦言,工作实在太忙,基本没有时间“拍拖”。以前的一个男朋友就是因为工作太忙而失去。为了缓解工作的压力,她开始流连于网上“ONS”。经过多次实践后,她觉得不仅让她找到了生活的新感觉,也认识了不少很优秀的男人。在网上碰到GDBOY后,两人相约见面,彼此都觉得很“合眼缘”,发生了“ONS”。隔了一段时间后,双方都觉得对方正是自己要找的人。年前终成佳偶。

  KITY认为,热衷于“ONS”的人,很多是因为对现实太失望。要么是对婚姻失望,要么是对感情失望。希望通过“ONS”寻找感情的“替补”。“ONS”不用承担太多的原本不属于感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反而会体会到真正的感觉,找到真正的感情。也有不少人实在是因为生活的圈子太小,很难找到合适的对象,希望通过网上认识合适的对象。因为相对来说,懂得上网的人,素质不会太差,尤其是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对一个人的了解会深入得多。合适才出击,减少很多尴尬。而且,网上挑选的面比现实生活中大得多。

  当然,由于网络的隐蔽性,有不少心理不健康的人,利用“ONS”骗钱骗色。不过,既然上网求情,首先就得有承担后果的心理准备。

  网络是“ONS”的温床

  记者浏览过大大小小的多个网站,发现最热门的都是情感类的。尤其是打着交友或情感热线的网页更是人气鼎沸。

  在某网站的“同城约会”里,有相当多的人将约会的性质定位为“ONS”。在“约会性质”一栏里,这部分人要么直接了当地要求找““ONS”8221;或“e夜情人”,要么隐晦地称之为“其他”。据记者统计,这部分人占进入“同城约会”的20%,男多于女。

  性社会学理论认为,人们的性行为主要由社会网络和自我的“性脚本”影响决定。有性学家调查显示,在社会转型期,较多的中国人有容易发生“ONS”的心理基础。这一点在网上调查上得到应证。

  据网易广东站调查统计,中国人发生“ONS”的认识途径,有34.6%是通过网上交友,24.4%是通过网站的聊天室。

$SplitPage$

  

  哪些人经历过“ONS”

  在广州,有哪些人经历过“ONS”都是些什么人,这也许永远是一个谜。

  确确实实有一部分人上网的目的就是为了找ONS过“同城约会”的,在一段时间内还会有记录,但通过聊天室就没办法统计。职业、年龄也很难确定。你不能说哪一种职业或哪一个年龄段的人更容易“ONS”。网易广东站一位编辑认为这个人群是无法确定的,他们不过是些普通人,既不高尚、也并不比我们周围的人更加低俗。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们肯定是网民。生活在大城市里、融入网络文化的年轻人显然会受到更多的影响。

  一位在网站工作了两年的邓小姐说,在没有从事IT业之前,她在别人眼中是一个非常传统的女孩,接触网络多了,她发现自己对性有更开放的看法,她对这种影响持非常肯定的态度。她认为,不能从道德不道德的角度来评判“ONS”,只要你情我愿,不发生金钱上、物质上的关系,于自己,于别人,都没有什么不好。

  通过对网民整体情况的观察,也许约略可以获得“ONS”者的一些信息。据零点调查公司2000年8月的调查结果,中国互联网主流用户的明显特征是:30岁以下;高中或大学教育;中高层次个人收入;学生、自由职业者、合资企业管理人员、国家机关干部和办公室职员。另外,在大城市,触网率是29.9%,高于中等城市25.3%的触网率;在不同的家庭结构中,独居者拥有最高的触网率,高达54.8%。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号“ewsos1”、在线问答“ask_doctor”
分享:
本文来源:http://m.ewsos.com/love/a/20091202/63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