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恋是不是违法的?同性恋偏见源于何处?

2015/5/6 来源:a-A+

如今,人们对于同性恋越来越宽容,就连希拉里竞选总统也将同性婚姻作为一张牌打出。谁能想到在不久的过去,同性恋还是违法的,是大逆不道的。

人类对性的法律尺度一直在变,而性的法律尺度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新书《性审判史》以四千年历史的案例为依据,追寻着人类文明的轨迹。当我们翻看历史,会发现,源自《圣经》的反同性恋法,其根源本身就并不可靠。澎湃新闻获得授权摘录其中相关的部分。

 同性恋偏见源于何处?

男人与男人发生性关系模糊了性别的界线,使男人在两性关系中承担女性的“接受”角色,像人兽交合那样,不能生育后代。 CFP 资料

除了要求丈夫忠于妻子——至少理论上如此——希伯来人处理通奸的方法和他们的邻居一样。但是在界定新出现的令人厌恶的性事上,他们却独树一帜:《圣经》把男人之间的肛交视为最重的罪,必须处以死刑——投石砸死。“不要像与女人同眠那样与男人同床,这令人厌恶,”《利未记》告诫道,“他们的血会洒在自己的头上。”当然自文明之始,男人们已经开始同床而眠了。这是他们第一次因此而有性命之虞。

统治美索不达米亚千年之久的《汉谟拉比法典》没有处理同性恋的条款。埃什南纳(伊拉克古城,这里出土的《埃什南纳法令》成文时间早于《汉谟拉比法典》)和埃及法律也没有。赫梯人的法律禁止父子间的性关系,不过这只是禁止乱伦关系普通法律的一部分。亚述人认为一个男人如果总是把自己献给另一个男人太丢脸了,因此禁止男人强奸同阶级的男人,其他男性关系则听之任之。然而,希伯来人却不加区分,一视同仁,不管与谁做或怎么做,男人之间的性关系都是不允许的。犹太人的上帝憎恨此等邪恶,他摧毁了所多玛和俄摩拉以表明立场。

但是讲述所多玛和俄摩拉的故事之前(而且关键点是:这不是真的),需要简略地了解一下为什么希伯来人持有这个观点。如前所述,古犹太人一直困扰于肉体的脆弱,并将此转换到精神层面。划定严格的两性界线是犹太人加强控制肉体的尝试。男人与男人发生性关系模糊了性别的界线,使男人在两性关系中承担女性的“接受”角色,像人兽交合那样,不能生育后代。希伯来人从不禁止夫妻之间以繁衍后代为目的的性享乐,但如果他们只是为了追求享乐而发生性关系,或者因此而生下非婚子(比如通奸或乱伦),那么整个犹太民族会因此而被削弱。上帝威胁要摧毁犹太人:如果他们自己从内部削弱自己,那么外部的力量就会彻底摧毁他们。

鉴于此,源自《圣经》的反同性恋法也是其外交政策的依据。禁止男人之间的性关系(经文没有涉及女同性恋的条款)恰恰是因为犹太人的邻居允许男性同性恋。在那里人兽交合相当平常,对待同性恋也同样宽容。依据上帝对犹太人的戒律“不要做非犹太人的所为”,同性恋正是犹太人所要摒弃的“肮脏的外乡人”的众多习俗之一,摒弃外乡人的习俗是犹太人确立身份的途径,这是犹太人的使命。如果敌人允许同性恋,犹太法律就一定要禁止同性恋。

据说《利未记》一书是直接由上帝口授给摩西的,可以说,因同性恋而受到的致命威胁被当成了神的旨意。然而一条简单的法令本身不足以改变人的行为举止。用上帝兑现威胁的可怕事例来说事,才能让人刻骨铭心。奇怪的是,《圣经》没有举出实例。这部著作充斥着轶事、寓言和没完没了的重复,其中谈及同性恋的却仅有两处,如前所述,语言相当沉闷无趣。为了弥补空缺,后代学者决定改写老版本《创世记》中有关摧毁所多玛和俄摩拉的故事。这个尝试是被迫的,至少可以这么说——没有证据表明这两个城市是同性恋的温床——但是结果非常成功。这两个被诅咒的城市成了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最有影响的传递反同性恋偏见的神话传说之地。

亚伯拉罕的侄子罗德是所多玛的居民,所多玛是与俄摩拉齐名的邪恶“平原之城”。城中邪恶之事传到了上帝的耳中,于是他派了两个天使伪装成外乡旅行者前来调查,罗德准备了他们晚上落脚的地方,但是他们的到来引起他屋里当地人的一阵骚动。天使入睡前,一群男人和男孩聚集在罗德的屋外,他们要求见见旅行者,“这样我们能熟悉他们”。罗德拒绝了,这更激怒了这群人。故事的关键点是“熟悉”这个词的意思(希伯来语的原文是ve' nida' ah)。许多学者如此争辩:这个词是简单的“了解”的意思呢,还是暗指“性结合”的意思?当地人只是要求审视一下旅行者还是想强奸他们呢?还真不好说,特别是看到罗德的回复是:“我有两个未曾与男人同床的女儿。让我把她们带来交给你们,你们想怎么处置都行。但是你们不能对这两个男子做什么,因为他们在我的保护之下。”聚集的人群对罗德的两个处女女儿不感兴趣,他们想“熟悉”他的客人。在人群拥过来要撞破罗德家门之时,天使弄瞎了他们的眼睛。第二天一早,罗德领着家人逃走了,上帝在所多玛和俄摩拉城中降下大火与硫磺,永久地摧毁了这两个城市。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号“ewsos1”、在线问答“ask_doctor”
分享:
本文来源:http://m.ewsos.com/love/a/20150506/1093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