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敏锐的观察
通常,一位企图自杀者的表现不会十分活跃、主动,工作人员与当事人建立初步关系时,必须忍耐求助者可能较为被动和沉默的表现。虽然求助者可能对工作人员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其实他是非常需要别人能给予支持的。工作人员的真诚关心和友善态度是与求助者建立良好工作关系的重要基础。
2、初步接触
工作人员在接触有自杀危机求助者的初期,必须清楚地、肯定地表明工作人员的身份及帮助求助者的意图。同时亦应向他申明病人有接受援助的权利,亦应对自己的生命负全责,而工作人员亦应尊重病人的个人选择。学者Birtchnell (1983)认为,若有自杀意图者经过工作人员一段时间的介入帮助后,仍然选择终结个人生命,工作人员应接受个人在此项工作上的限制,并无须因求助者的决定而有罪疚感。
3、直接询问
学者Metto (1980)认为,最直接了解一个人的自杀危机的可能性,就是直接询问其个人的自杀意向。这种工作手法特别强调在询问时要针对事实、清晰及不具批评性。Metto认为,在直接查询时,工作人员必须表现出同情、理解及真诚关怀的态度。
4、导致自杀的原因
学者对引致自杀行为的因素有不同的理解,有部分学者认为可能是当事者面对突发危机时所作的一种冲动行为;有学者认为自杀可能是当事者面对一连串压力而无法克服的结果;有学者认为自杀行为可能基于心理上或生理上的问题。若能找到引发自杀的原因,将有助于制定相应的干预方案。
5、致命危险程度
自杀方式的选择反映出求助者求死的决心,亦可以预计被救的可能性。若求助者认为自杀是惟一解决其问题的方法,其自杀危机将相应增加。
6、支持的资源
学者Fawcett等(1969)认为,较难与人相处及建立关系的个体自杀危机会较高,他认为自杀企图是由于人际互动关系中出现矛盾而直接产生,而这种矛盾情况涉及病人在心理上的一种特有的关联。亲人及重要他人对自杀者的求生意愿是极具影响性的。
7、自杀危机与入院干预
学者Birtchnell(1983)认为,自杀行为的人并不是绝对性的,自杀意念可能随着每分钟而改变。但他认为若意图自杀者与工作人员有良好的工作关系,当自杀者的自杀意欲增加时,工作人员的介入将发挥更大的效用。自杀者的入院干预可视病人的情况而定,若自杀者处于极度抑郁的状态,又或其配偶或亲友刚死亡,又或感到非常无望无助,等等。这种情况下,安排入院对自杀者会有帮助。
在实施干预时,若求助者的情况是介乎于中度致严重阶段,工作人员必须进一步评估其自毁的冲动,并按需要与自杀者订立不自杀协议,或联络家人及重要人物提供紧密的照顾,若有需要亦须作入院的预备。“自杀就是身边没有人”,如果始终有人陪伴自杀者的话,可有效地阻止其自杀行动的实施。工作人员在处理个别自杀个案时,必须经常为下一步的工作做好预备,并留意病人的回应;以作为评估病人自杀危机及决定进一步的干预方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