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我国心脏移植术后存活时间最长的“换心人”杨玉民因多脏器衰竭去世。尽管如此,他当初抱着“要么死了拉倒,要么活得像个人样”的想法进行的心脏移植手术,还是创造了多项医学奇迹。亲自为他进行心脏移植手术的哈医大二院夏求明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术后的杨玉民时刻与免疫排异反应做着斗争,尽量让移植的心脏适应自己。然而,最终他还是因抗免疫排异反应药物的副作用和慢性排异反应,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可以说,排异反应已经成为“换心人”存活的最大障碍。
杨玉民“换心”后 与排异反应斗争18年
1992年4月26日,由我国著名心外科专家夏求明教授主刀,为杨玉民成功实施了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手术。术后,虽然杨玉民需要时刻与伴随着他的免疫排异反应做斗争,并得服用、注射大量抗排异药物,但他仍坚持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术后第二年,杨玉民的妻子怀孕,并生下女儿杨阳。2000年5月,杨玉民骑摩托车时被出租车撞出8米远,可他只受了一些外伤,心脏完好。术后18年来,哈医大二院先后为杨玉民做过20多次心肌活检、10次冠脉造影,共发现排异反应6次。医院每年都根据杨玉民身体的各项指标,不断调整用药和治疗,累积了大量医学资料。
据夏求明教授介绍,近两年,由于严重的痛风和肝硬化,加之慢性排异反应、免疫抑制药物的应用、移植年龄的不断增长等因素,杨玉民曾多次入院治疗。
心移植技术已成熟 延长存活时间是难题
据了解,杨玉民作为我国心脏移植发展史上的一位特殊人物,集中体现了我国心脏移植从无到有,再到器官移植大国的发展历程。杨玉民进行心脏移植手术后存活18年的纪录,带动了中国器官移植医学的发展,并为我国心、肺、肝、脾、肾等大脏器移植的快速发展及成功提供了宝贵经验。
夏求明教授表示,目前,心脏移植手术已经成熟,很多医院都能够开展。但是排异反应的存在,直接影响了“换心人”的存活率和生活质量。
供体缺乏 每年多人等待心移植
据介绍,目前全球的心脏移植总数超过7万多例次,每年大约要进行3000例心脏移植手术,一年的平均存活率为80%。然而,远期存活率改善并不明显,生存率仍以每年4%的速度在递减。
“随着医学的发展,心、肾等大器官移植在技术上已基本不存在问题,主要问题还是供体的缺乏。”哈医大二院心外科主任蒋树林告诉记者,每年在该院登记、需要进行心脏移植手术的患者有20多人,但是供体基本为零。没有供体导致心脏移植手术无法进行,这是全世界脏器移植的难题。
夏求明教授说,要解决器官移植的问题需要两套系统工程:一是在法律层面确立脑死亡概念、建立地方性或全国性器官征集和分配体系、开展器官移植机构的资格认证和准入、监控等;二是医疗机构在技术和相关设备上要达到一定水平,保证手术成功。同时,干细胞、克隆、转基因和人造器官技术的发展,也将推动器官移植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