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网快讯摘要:PM2.5是指空气中的直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微颗粒,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直接排放的PM2.5,包括扬尘、采选矿、金属冶炼、有机化工生产和餐饮油烟等,约占50%;另一半是二次颗粒物,主要是由前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排放到空气中,通过化学反应产生的硝酸盐等。
科学研究显示,PM2.5的主要来源包括日常发电、工业生产和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经过燃烧而排放的残留物。生活和消费污染的危害已经越来越大,在、、这样的大城市里,取暖、空调、汽车尾气等已成为PM2.5的重要来源。
在欧洲,PM2.5每年致38.6万人死亡,并使欧盟国人均期望寿命减少8.6个月。美国哈佛六城市研究显示,PM2.5每升高10微克/立方米,人群总死亡率就会增加13%。一份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报告则称,PM2.5每立方米浓度上升20毫克,中国和印度每年会有约34万人死亡。PM2.5浓度升高增加死亡率很明确。
潘石屹曾宣称美国研究发现,PM2.5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人的寿命减一岁。潘引用的研究我们没有找到,但确有另一类似的研究结果,2009年由阿尔丁·波普(Dr C Arden Pope)博士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论文指,每降低10ug/m³的PM2.5,人的预期寿命可增0.61年,确实等于将近一年的人寿。
对于清除PM2.5,种树比草更有效,除了吸纳灰尘,还可吸收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同时产生氧气、增加空气湿度。但种树种草只是治标不治本,根据科学研究,机动车及相关产业过程占PM2.5来源的大约50%,其中有发动机的问题,也有油品问题——中国燃油含硫量多数过大。
治理PM2.5,不仅是政府部门的事情,还需要企业和公众的参与。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王跃思副主任指出,控制PM2.5,越往下越难。例如,日均浓度值从每立方米75微克到50微克,要用10年时间,再从每立方米50微克降到35微克,没有10年恐怕达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