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深圳67家公立医疗机构所有药品实施零加成销售,门诊和住院诊察费同时上调。门诊诊察费平均上调12元,其中三级医院门诊诊察费每人次提高14元,二级医院和一级医院的门诊诊察费每人次提高11元;住院诊察费每床日平均上调37元,其中三级医院住院诊察费每床日提高43元,二级医院住院诊察费每床日提高33元,一级医院住院诊察费每床日提高24元。
对于综合医保参保人,增加的诊察费全部由社会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付,非医保人群则只能由个人支付。据市卫人委统计,深圳持医保卡看病的比例约为40%,这意味着,约60%的不持医保卡到医院就医的患者和非参保人要多付诊察费。
记者昨日走访市内公立医院发现,医保人群因为诊察费提高由社保买单反应比较平淡,而自费人群遭遇“突然涨价”,反应不一。市卫生人口计生委称,诊疗费不是深圳新增的收费项目,与内地的收费项目是接轨的。
记者比对发现,在三级医院看病买西药超93.33元、一级二级医院买西药超73.33元,所免除的药品加成费用可抵上涨门诊费。
现场:非医保人群门诊挂号遇“尴尬”
药品取消加成、诊察费涨价首日正逢周末,全市各家公立医院都迎来就医高峰。
昨日上午9时,记者来到全市8家三级医院之一的南山医院,位于该院门诊大楼一楼的各个挂号窗口都排满了人。在一楼大堂和挂号窗口的进出门前,医院方面都贴出了“温馨提示”,提醒就医人员,从当日起诊察费提价,并用表格列明了提价后的诊察费用。不少市民都会在提示前驻足,不过,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真正意味着什么。
“挂个儿科”,市民张女士一手抱着小宝宝,一手将10元钱和病历本递到挂号窗口。“要17元钱”,挂号工作人员告诉她,涨价了。张女士一时没有反应过来,再三向窗口确认后才明白自己的自费普通门诊已从3元涨到17元。此时,张女士已抱着小宝宝排队等了10多分钟,但没带足挂号费,她一脸无奈。在得到工作人员拿钱来不用再排队的保证后,张女士抱着小宝宝挤出拥挤的人群,找家人拿钱后挂号。
在近一个小时里,记者看到,约有一半的挂号市民都没有出示医保卡,他们都拿着10元钱挂号,而各个挂号窗口的工作人员都不停地提醒:涨价了,涨价了,不时念着17元、22元的门诊费。记者发现,年轻的就医者大多对门诊费涨价没什么感觉,而现场嘟哝最多的就是一些中老年人或者常来医院看病的市民。挂了妇产科的钟女士就表示,虽然知道药价降了,但之前没大关注医院的药价,感觉不是很明显,而门诊一下多了14元钱,有些不大乐意。
统计显示,诊察费提高前,深圳全市医疗机构“药占比”约为整个医疗费的38 .8%,全国的水平是45%。市卫生人口计生委测算后的数据表明,如果“药占比”控制到30%、25%和20%,可节约医药费用2 .86亿元、6 .26亿元和9.23亿元。
医院:及时解释,第一天运行整体平稳
“希望市民的不解能得到及时的解释。”昨日,深圳市儿童医院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关于提高诊费的通知直到昨天上午才正式收到,医院紧急在收费处等地张贴通知。此外,医院还特别安排物价科负责人在医院值班。这位负责人表示,由于深圳少儿医保只能在二级及以下医院使用,目前该院只能使用少儿统筹医保,导致需要自费的患者几乎占到了就诊量的九成。因此对于绝大部分患者而言都不能享受诊金增加部分由医保统筹账户承担的福利。但他同时表示,目前来看,患者的反应都比较平静,毕竟药价降低了是实实在在的。至于提高的诊金能否弥补医院在药价上的损失,目前还在统计中。
昨日,深圳北大医院门诊部负责人也表示,从第一天的情况来看,市民对于提高诊金事宜也是能接受的,院方也通过张贴通知和医护人员主动告知来帮助患者理解这一新政策。“有些非综合医保持有人对此比较敏感,毕竟涨价是比降价更关乎自身利益的事情”。他表示,目前该院约有六成患者是非综合医保持有人,因此覆盖面也比较大,还需要更耐心地面对患者的咨询。
深圳一家三甲医院医务科长表示,在7月1日施行药品零加成至今,其实有一段“真空期”———药品价格降了,但诊金没相应地提高。即非综合医保持有人在那一段时间看病的成本会比目前小得多,但这导致医院方面的财政负荷太大,同时还导致了一个新的问题———周边城市的患者大量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