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自我评估不可靠“被精神病”并非容易事

2012/9/28 来源:搜狐健康a-A+

  医网快讯摘要:无故不上学、不上班、不出家门、不和任何人接触,这些行为异常人员将成为疑似精神病患的调查线索。市卫生局近日颁布《精神疾病防治服务规范(2012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在辖区常住人口中开展疑似精神病患调查,一旦发现便及时上报区(县)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分中心,并告知患者或其亲属到精神卫生专业机构进行诊治。

  市颁布的《精神疾病防治服务规范(2012版)》,引起不小震动。有人担心“被精神病”,有人害怕隐私外漏。一项利民、帮助人们控制精神疾病的业务管理措施引起如此的关注与反应,背后有着深刻、复杂的原因,也衬托着精神疾病及其相关问题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近。

  疑似精神病患的调查标准引“歧义”

  调查疑似精神病患,并非是市标新立异之举,而是各地对精神病患者进行有效管理和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人们质疑或担心的原因很多,当中不排除对疑似精神病患调查项目的理解存在 “歧义”。

  所列的疑似精神病患的11种情况有特定语义、语境,带有精神病理学意义。如用“过分话多,说个不停,活动多,到处乱跑,乱管闲事等”可以描述一个正常或非精神病人,而疾病条件下,这些现象就可能超出表面含义,是一种“兴奋”病理状态;有些人“对人过分冷淡,寡言少语,动作慢,什么事情都不做”可能是个人特点使然,而病理学意义的指向则为“抑郁问题”。现象背后反映出的诸如抑郁、兴奋、攻击等精神病性特点才是问题的实质。

  网络调查表明,23.17%的人认为自己存在“无故不上学、不上班、不出家门、不和任何人接触”的现象,21.34%的人“对人过分冷淡,寡言少语,动作慢,什么事情都不做,甚至整天躺在床上”,而9.76%的人“过分话多,活动多,到处乱跑,乱管闲事等”。尽管他们选择的结果符合疑似精神病患条件,但并不一定就是,因为他们可能并未从病理学意义来理解。

  疑似精神病患调查所列情况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诊断标准,而是精神科从业人员根据专业诊断标准转化为一般社区人员能够理解或简单用于甄选可能患有重性精神障碍者的一种方式。到底有无精神疾病,需要到精神卫生专业机构进行诊断,盲目自我评估的结果不可靠。

  病耻感和被歧视:精神病人的魔咒

  一些人怕“被精神病”,深层次问题在于长期存在的、精神病人难以摆脱的魔咒,那就是病耻感及来自外界的偏见。

  众多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人对精神病持有消极和悲观的态度。他们更多地认为精神病人的行为经常是暴力和攻击性的,具有危险性和不可预测性;精神病人不能为社会做贡献,精神病没有治疗希望;社会总在回避与精神病人的接触和限制精神病人的社会活动。歧视往往造成病人和家属将疾病保密,不愿寻求必要的治疗,甚至导致失学、失业、搬家、离婚等情况。对精神病人及其家属来说,患精神病的开始也就意味着遭受歧视的开始。

  精神疾病的特点及其带来的生存、发展的压力,导致精神病人成为公认的自我伤害、自杀的主要人群,约占自杀未遂人群的30%-40%、自杀死亡的60%以上。疑似精神病患调查出台后人们所关心的一系列问题背后,正是病耻感、偏见、歧视及其他种种心理纠结状况的现实体现。

  精神疾病既然是一种病,就该公正、客观、科学的加以认知,精神病人应得到尊重。放弃歧视态度、正确认识精神疾病,有利于病人降低病耻感、促进医学发展,更有利于我们自己,因为任何人对精神疾病无自然免疫力,谁都可能患有精神疾病。

  “被精神病”并非是件容易事

  没有精神病或无须强制收治的人,被与之有利益冲突的家庭、单位、某些社会机构强行送往精神病院强制治疗,有人称为“被精神病”现象。“被精神病”问题偶有发生,总成为新闻热点,导致人们更加恐于与精神疾病发生联系,也影响着精神医学的发展。

  网上调查中,32%的人认为《规范》中疑似精神病的调查有干预公民人身自由之嫌,30%的人担心这会成为“被精神病”的一种途径,而回答“一不小心成了疑似精神病,是不是该避避风头?”亦达21%,足以说明“被精神病”现象对人们心理的冲击。“被精神病”不是简单的临床问题,而是严重的侵权与违法行为。许多国家将精神病人、精神卫生的管理纳入法治轨道,我国精神卫生法也正在国家层面的立法机构进行审议。

  尽管目前多数精神类疾病病因不明,不能依靠核磁共振、X光、CT、脑电图、血液化验等先进技术手段做出诊断,但有效明确的临床诊断,完全能分辨“有病”还是“无病”,学术层面完全可阻止“被精神病”的发生。

  国际上对于精神类疾病的诊断有完整的体系。世界卫生组织编写的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中,将精神与行为障碍分成10大类,涵盖了一个人从幼年到老年所能经历的各类心理、精神和行为疾病400多种。除了国际疾病分类体系,还有美国精神病学协会编写的《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四版、中华医学会编写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三者形成了精神类疾病诊断的三大体系。这些体系共同构成了精神科医生诊断的理论依据,是我国精神科医生在临床工作中需要遵循的原则。

  延伸阅读

  疑似精神病患11种现象

  由于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现在确实有一部分人无故不上学、不上班、不出家门、不和任何人接触,成为家人心中不能说的“痛”。对疑似精神疾病调查,是为了增进社会的健康水平,促使有病者及早就医或得到有效帮助,最终受益的是社会和我们自己。以下11种情况,为疑似精神病患调查部分内容:

  1、曾经住精神病院,目前在家。

  2、因精神异常而被关锁在家。

  3、有过自杀或者自残。

  4、经常胡言乱语,或者说一些别人听不懂、不符合实际的话,比如说自己能够和神仙或者看不见的人说话、自己本事特别大等。

  5、经常无故吵闹、砸东西、打人,却不是因为喝醉了酒。

  6、经常自言自语自笑,或者表情呆滞,或者古怪。

  7、在公共场合行为举止古怪,衣衫不整,甚至赤身露体。

  8、认为周围的人都在议论他或者害他,比如给他下毒,等等。

  9、过分话多,说个不停,活动多,到处乱跑,乱管闲事等。

  10、对人过分冷淡,寡言少语,动作慢,什么事情都不做,甚至整天躺在床上。

  11、无故不上学、不上班、不出家门、不和任何人接触。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号“ewsos1”、在线问答“ask_doctor”
分享:
本文来源:http://m.ewsos.com/news/jdxw/20120928/825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