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曾是交通医院旧址,4年前整体移交给中大肿瘤防治中心。当时医院临床用房非常紧张,很多科室得租用空军医院的床位,这3栋小红楼显得尤为抢手。不少职工还记得,当时医院打算在这里成立预防医学部,这一计划在当年的职工大会上引起争议。
“一些医生提出希望能用在临床上,缓解一床难求的情况。”当时的院领导们在职代会上耐心说服职工,提出肿瘤医学工作重心要往前移,从偏重于“治”转变到“防治”并重,最终获得职工代表多数人同意。
鼻咽癌预防如此受重视,是有原因的。因为鼻咽癌病变位置非常隐蔽,患者难以发现,临床上70%的病人发现时已经是中晚期,如果能早期发现,五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因此,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成为中大肿瘤防治中心鼻咽癌团队的核心目标。
鼻咽癌风险预警芯片正是他们多年努力的结晶。在以闵华庆教授为代表的老前辈研究基础上,曾益新院士课题组对鼻咽癌进行了大样本、全方位、多层次系统的病因学研究,近年相继发现一些鼻咽癌易感基因点位,并确认人类白细胞抗原(H L A )基因与鼻咽癌发病风险有关,确立了11个和鼻咽癌发病密切相关的基因位点和1个E B病毒亚型位点,为鼻咽癌风险预警打下基础,历时5年,预警芯片终于成功问世。
现在芯片检测价格为900多元。中大肿瘤防治中心分子诊断科主任及防癌体检中心主任邵建永教授表示,他们正努力降低费用,希望未来降到500元左右。
B
探环境
5年收集2000病例对照寻找病因
科学家们除了阻击鼻咽癌本身,还在阻击与鼻咽癌相关的歧视。患了鼻咽癌是不是就满嘴EB病毒,还会传染给他人呢?贾卫华团队牵头进行的一项历经3年的对照研究发现,鼻咽癌病人口腔内的EB病毒数量比对照组的健康人群还少。
鼻咽癌发病除了遗传基因和病毒感染,还有环境因素,包括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要想有所突破,就要依靠流行病学研究。
广东科学家建立的鼻咽癌流行病学研究队伍,即便在全球范围内也是最强大的鼻咽癌科研队伍之一。曾益新院士、曾毅院士与美国哈佛大学联合申请到N IH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项目,组织了大型的鼻咽癌病例对照寻找病因的研究。
该项目被称为“基因-环境-EB病毒交互作用与鼻咽癌发病的关系研究”,2008年启动,历时5年,收集了2000例病例以及2000例对照。团队在广西、广东搜集了病人和对照组广泛的材料,包括血液、口水、头发、指甲,问卷调查包括职业、饮食习惯、体重、婚育、疾病状况等一系列生活及环境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