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项目已经进入数据清理阶段,下一步将进行遗传、病毒、环境等多方交互作用的分析。“它们是怎么交互作用的?是1+1=3,还是=7、8或20?”中大肿瘤防治中心肿瘤预防研究室主任曹素梅介绍,最终目的是希望能具体分析到例如经常吃咸鱼在病因里占多大比例,画出一个清晰的网络图谱,把癌变的每个步骤环节变化梳理清楚。
如此高水平的国际合作在改革开放前还很少见。上世纪70年代,鼻咽癌研究进入国际科学家视野,法国、瑞典等国科学家与高发地区香港的团队合作。在内地,曾担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院士实验室主任的中科院院士曾毅1973年开始进行“鼻咽癌与EB病毒关系”的研究。
时隔30多年,围剿鼻咽癌的主战场已经转移到了广东。中大肿瘤防治中心就有全球最大的鼻咽癌标本库,多达十万份。这是一个集全中心鼻咽癌研究团队合力建成的研究平台,从1997年开始建设,积累了18年,成为鼻咽癌科研的基石。
标本库位于中大肿瘤中心大楼,里面有很多“冰箱”,这些“冰箱”名叫细胞冻存器。最珍贵的鼻咽癌标本保存在-170℃的细胞冻存器里,以便让细胞保持活性。这里有最先进的全自动化核酸提取工作站,一个技术人员2小时就能提取96个样本进行全自动核酸定量和分装,普通人工操作一天一般只能处理数十个样本。
标本库的负责人是今年年初刚荣膺第11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的贾卫华,她的研究方向之一就是肿瘤分子流行病学。
2012年,贾卫华团队和曾木圣团队也对环境因素、EB病毒与鼻咽癌三者间的关系进行联合攻关,发现吸烟不仅增加鼻咽癌发病风险,而且能够促进EB病毒激活,并提出了一条新的鼻咽癌病因学通路:吸烟通过激活EB病毒协同导致鼻咽癌的发生。
科学家们除了阻击鼻咽癌本身,还在阻击与鼻咽癌相关的歧视。
贾卫华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广东乡下,村民喜欢打牌,一旦有人患鼻咽癌,这个人就会被推出打牌的圈子,遭遇各种排斥。因为村民知道EB病毒通过唾液传播,就认为患者会把EB病毒传染给他们。
这种歧视并非只有广东存在。早在上世纪70年代,曾毅院士在广西做流行病研究时就发现,当地一些老百姓甚至把鼻咽癌病人送到山上,让他们住在帐篷里,每天送饭给他们吃,直到他们死亡。如今早期鼻咽癌患者五年生存率约为90%,但是对于近距离唾沫传染,仍有不少老百姓非常恐惧。
那么,患了鼻咽癌是不是就满嘴E B病毒,还会传染给他人呢?之前没有人研究过。贾卫华团队牵头进行了这项具有重要公共卫生意义的课题。
令人惊讶的是,历经3年的对照研究,贾卫华团队发现,鼻咽癌病人口腔内的EB病毒数量比对照组的健康人群还少。再进一步对鼻咽癌病人的近亲,包括配偶、子女、父母和兄弟姐妹进行研究,也没有发现这些亲属的EB病毒感染率增高,而是与普通人群无异。这项研究成果即将收尾并将发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