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把“房梁”拆掉,“房子”就没办法永远住下去。再如,假设“房子”里只能住3个病毒,让病毒变成1000个,把“房子”挤破,让病毒到“房子”外面,医生就能用不同的药物杀死它。
一个更重要的“杀手锏”,是研究EB病毒如何住进“房子”里。
尽管EB病毒被发现了半世纪,但它如何感染上皮细胞,至今仍不清楚。要研究如何把一个正常细胞变成病毒易感染的细胞,得先建立一个癌前状态的模型,单建立和优化这个模型,课题组从2003年到2010年就花了整整7年。
这当中,曾木圣不记得试了多少方法,但都看不到希望。直到有天晚上,实验室里一名学生不小心看错小数点,把数倍的细胞数量加进实验器皿。结果,第二、三天细胞发生变化,多出的细胞成了团,然后发现EB病毒居然特别容易感染这一团一团的细胞,终于建立了病毒易感的癌前状态模型。
通过这个模型,这两年他们发现了几个与感染有关的受体或关键调控分子。今年年初,他们发现可介导EB病毒感染鼻咽上皮细胞的关键因子———N RP1。
过去治疗鼻咽癌要么放疗要么化疗,没什么特异性,上述发现为研发EB病毒疫苗提供了新思路。“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研发以N R P1为靶点的抗EB病毒感染的小分子抑制剂和抗体,为实现更优化的个体化防治打下基础。”
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研制鼻咽癌疫苗或许不是梦。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曾益新率领研究团队启动了鼻咽癌疫苗研究,意味着这场鼻咽癌阻击战进入新阶段。
中大肿瘤防治中心已构建一个综合学术组,今年秋季,曾木圣将协调建立鼻咽癌疫苗全国专家协作组,届时将由曾益新院士领衔协作组展开疫苗研究。现在已经有广东、福建、湖南、香港等与疫苗研发相关的多个领域科学家初步组建了团队。能安心研究、不计成本和要求,是进入团队的基本门槛,因为没有政府的资金支持,全凭兴趣和能力。
曾益新院士介绍,该课题组即将在国际上发表新的重要研究进展———他们发现了EB病毒的高危亚型和低危亚型,这为研发鼻咽癌疫苗提供了基础。曾益新课题组助理研究员徐淼解释,这就类似H PV高危亚型的发现一样,H PV高危亚型的发现,是宫颈癌筛查以及宫颈癌疫苗研制的基础。谈到疫苗何时能进入临床,曾木圣认为:“最起码需要8到10年”。
这将是一场漫长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