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2014年,什么东西传播速度最快?没错,在这个连大爷大妈都能把智能手机玩得娴熟的时代,当然是传言“跑”得最快了。也许是因为健康养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被大众关注过,也许是盲从心理,也许是因为传言本身就是一种谈资,反正微博、微信“朋友圈”里,各类靠谱的、不靠谱的健康传言满天飞。本文就请相关专家帮助一一解读,让大家看清那些曾经“疯传”过的健康谎言,2015年就不要再轻信误传、上当盲从了。
最耸人听闻:沐浴液易诱发乳腺癌
传言追踪:2014年,一则有关“沐浴液诱发乳腺癌”的网帖在微信朋友圈里传得火热。网帖称,沐浴液中含有一种叫Paraben的防腐剂,长期使用恐诱发乳腺癌。
专家解读:广州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材料所阮文红教授指出,沐浴液这种日化用品本来就处于碱性的化学环境里,表面的活性剂主要是用于起泡,而起到保鲜和防腐作用的防腐剂,本来需要的剂量就很少。既然被有关部门批准作为添加剂,说明它的毒理和病理检测结果是合格的。
沐浴液的用量和用法也很重要。如果平时擦完沐浴液立即冲洗,通过皮肤吸收、进入体内的防腐剂数量非常有限,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如果大量、多频次地使用,沐浴液长时间地停留在皮肤表面,长此以往,毒素在体内积累过多,可能会对健康造成影响。
最夸张误导:隔夜茶致胃癌、肝癌、食道癌
传言追踪:“隔夜茶”是指头一天冲泡、经隔夜放置的茶汤。2014年年初,网上出现“隔夜茶不能喝”,饮用将导致人患上胃癌、肝癌、食道癌等的说法。这种说法的依据是:茶叶经放置过夜后,其中的一些二级胺类物质可以转变形成致癌物——亚硝胺。
专家解读: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江和源研究员指出,首先,二级胺类物质并非茶汤中所特有,而是广泛存在于很多食物中,尤以腌腊制品中含量最多。即使是“隔夜茶”,人们从茶汤中摄取的二级胺类物质数量也极为有限,远低于人们从任何一种主食或蔬菜中摄入的量。再者,二级胺类物质并不等同于致癌物——亚硝胺,二级胺类物质本身并不是致癌物,而是需要在特定条件下与硝酸盐共同存在,并发生化学反应才能形成亚硝胺。尽管“隔夜茶”中可能含有亚硝胺,但其含量并不比其他食品中的含量高,根本不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危害性。
当然,茶汤在长时间放置的情况下存在滋生有害微生物的可能性,可能导致茶汤变质。从营养角度来说,还是提倡现泡现饮,尽量避免喝“隔夜茶”等放置时间过久的茶汤。
最捕风捉影:催熟水果致儿童性早熟
传言追踪:“某地4岁女童因吃自家催熟草莓导致性早熟”的消息在微信朋友圈中疯传。传闻称,果农利用一种名叫“乙烯利”的化学药剂将青香蕉或草莓催熟,这种物质会导致儿童性早熟,这使得不少年轻父母慌了神儿。
专家解读: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傅达奇解释,水果之所以要催熟,主要是长途运输和贮藏的需要。傅达奇介绍,催熟的过程,就是人为施用乙烯气体或乙烯释放剂(乙烯利),来诱发水果启动成熟过程。
傅达奇说,人工催熟和自然成熟果实中植物激素乙烯的作用是一致的,吃自然成熟的果实不会促进性早熟,同样的道理,吃催熟果实也不会使孩子性早熟。那水果中的乙烯利残留会影响人体健康吗?傅达奇表示,按照国家标准使用,可以保证食用安全。
北京儿童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吴玉筠表示,目前没有科学依据表明儿童性早熟与催熟水果有关。病变、营养过剩都可导致性成熟时间提前。另外,动物性食品摄入较多也会导致性早熟。
最言过其实:含糖饮料=骨质疏松
传言追踪:“吃糖多的人容易缺钙,因为吃进的糖会换走骨骼里的钙”,在这样的理论引导下,自然就得出了“喝汽水等含糖饮料会导致缺钙和骨质疏松”的谣言。
专家解读:食品安全博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专家钟凱表示,吃了一颗糖,或喝了一杯含糖汽水,身体就开始利用和代谢这些糖。代谢的过程中,体内会产生酸,血液的PH值就会跟着起变化。但是我们的身体有“自我调节”意识,会本能地保护血液原有的PH值,所以会通过钠和钙这两种碱性物质来中和吃糖所产生的酸,吃的糖越多,体内被“换”走的钠和钙越多,所以嗜好甜食的人容易缺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