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国女人老排斥避孕药?

2016/3/9 来源:中国性健康网a-A+

  在中国,还有很多人认为避孕药就是紧急避孕药,因为它在中国的认知程度甚至大于短效避孕药。按照2004年上海某厂家的统计结果,紧急避孕药的销售竟然占了所有避孕药的2/3。即使是销售者也始料未及。许多人习惯于用它作为补救措施,其实紧急避孕药发明出来并不是用来作为主流药物,仅仅是在无他法可想时使用。

  紧急避孕药(ECPs),也就是所谓的事后避孕药,有效率只有85%,虽然宣称在性交后72小时之内服用有效,但是使用越晚效果越差,而长期服用真的会危害健康。紧急避孕药这个名称,包含了一大类起引产作用的化学物质,例如左炔诺孕酮(毓婷)或者米非司酮。

  早在1985年,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批准米非司酮药品的国家。它的发明人,法国的罗素-优克福(Roussel-Uclaf)公司拒绝将其售给中国,于是中国于1992年开始生产自己的米非司酮。这是一种处方药,自行使用可能发生意外。相比之下,左炔诺孕酮的副作用算是稍小一些,仍然会有造成闭经,甚至卵巢早衰的危险。

  紧急避孕药在欧美推广时则没有那么顺利。米非司酮被看做一种堕胎手段,虽然最近10年在欧洲国家陆续获得批准,但是仍然严格控制销售甚至广告的方式,在爱尔兰仍然遭到禁止,在美国也仅限于有特别执照的医生使用。

  尽管有专家呼吁控制紧急避孕药的滥用,广告上的“三分钟,轻松解决你意外怀孕的烦恼。”仍然深入人心。据北京同仁堂药店提供的数据,每年情人节后,紧急避孕药的销量都比平时增加50%。

  比起需要预先定期服用的短效避孕药,中国女性更倾向于事后补救的紧急避孕药,和欧美的选择恰好相反。这似乎不是哪一种保护更安全的问题,因为答案是现成的。有观点认为,短效避孕药需要定期服用,它代表了稳定的、可计划的性生活方式;而事后补救的紧急避孕药则代表了充满意外、不可预知的性生活方式。在其背后,是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号“ewsos1”、在线问答“ask_doctor”
分享:
本文来源:http://m.ewsos.com/love/a/20160309/1273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