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自杀

2013/9/9 来源:广州心灯心理咨询中心首席a-A+

   要想预防自杀,就要先了解自杀者的心理特点。

  首先,不少自杀者都会有精神疾病。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精神障碍患者的自杀率高于一般人口自杀的10—90倍,大约50%—75%的自杀儿童和青少年都患有情感障碍,其中最普遍的是严重抑郁症;大约1/4—2/3的自杀青少年被诊断为具有药物滥用和依赖;人格障碍在自杀成人中,比在自杀青少年中更为普遍。在中国,有63%的自杀者患有精神疾病,并且只有7%的自杀者曾经求助过精神心理卫生服务。

  其次,由创伤性事件引发的自杀。

  在个体遭遇创伤性事件后,如果没能得到很好的恢复,就可能会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而创伤后应激障碍也容易引起自杀的行为。在研究中发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自杀危险性高达19%。

  最后,还有冲动型的自杀。

  这种自杀是冲动型的,没有考虑后果的,只是一时的迷糊就自杀了。这类自杀在自杀成功率中也有一定的比重。

  在这三种情形中,患有精神疾病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自杀者最容易被发现,其自杀过程也会想对较长,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自杀干预与心理咨询和治疗,但因为有着较深的心理原因,所以干预过程相对较长,很多时候还需要辅之以药物,以此来帮助自杀者调整情绪,处理创伤,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

  对于冲动型自杀,最不容易被发现,其自杀过程相对较短,从“自杀念头升起”到“完成自杀行为”往往十分迅速,快的可能就几秒钟而已。这类自杀往往是当时的一时冲动,没有深思熟虑的结果。但只要能有人在旁边拉他一下,让他有一个“缓”的机会,通常就会醒悟过来,发现自杀的无意义,从而放弃自杀的念头。但如果在其决定自杀时身边没人阻止,就会出现生命的悲剧。这一类自杀虽然干预成功率比较高,但可惜的是自杀者自杀时经常没人在身边,缺少干预者而没能得到及时干预。

  所以,对于预防自杀,可以分为两点:

  一、及时调整心理情绪状态,防微杜渐。

  大部分的精神障碍都是由微小的心理问题衍生出来的。当我们心里只是有些不舒服,而自己觉得需要帮助的时候,能及时求助于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就可以得到及时的帮助。而不要等到问题严重了最终导致悲剧。

  二、调整个体焦虑、冲动的性格。

  虽然冲动型自杀比较难在当时进行干预,但对于容易焦虑、容易冲动的性格在平时就能进行调整,让自己的心情处于平静中,不紧不慢的生活步调,处变不惊的生活态度,这都可以让我们在遇到事情时,变得不焦虑、不冲动,而能够以更加成熟、稳重的方式来进行应对,以此来降低自杀的风险。

  不过困难的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很多人自己的问题自己并没能意识到,这就需要身边家人、朋友的提醒,让他们看清楚自己,在情绪上、性格上需要帮助、需要完善时及时寻求专业的帮助,减少自杀的悲剧出现。

本文来自:广州心灯心理咨询中心首席咨询师-张鸿飞

推荐阅读:

拯救“自杀边缘人” 欲自杀者有哪些前...

自杀干预的具体要点

各国的自杀行为干预手段

如何预防老年人自杀

该怎样预防大学生自杀?

中小学生自杀引关注 孩子该怎样教育?

预防青少年自杀的策略

全球自杀人数 中国占30%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号“ewsos1”、在线问答“ask_doctor”
分享:
本文来源:http://m.ewsos.com/man/a/20130909/976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