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胸验肺后又曝穿刺验肺 中国职业病乱局待解决

2011/11/3 来源:a-A+

  政府兜底:化解历史遗留问题

  每天上午,北京朝阳医院职业病与中毒医学科主任郝凤桐都要看20来个病号,这些病人中,为了拿职业病诊断书的,只占三成左右。

  “职业病在医学上有一个特点,相当一部分病人是在离开岗位很久以后才发病的。他们告诉我,五年前、十年前在哪里工作,但现在企业因为各种原因已经没有了,你怎么去追究责任?”郝凤桐说。

  在今年6月职业病防治法修正案草案一审时,卫生部部长陈竺专门就历史遗留问题作了说明。他表示,可能遗留的问题是仍有少数无法纳入工伤保险统筹的职业病患者,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1996年工伤保险制度实施前在小型私营企业、个体经济组织等工作而患职业病的劳动者,其用人单位已破产、关停,且未对职业病患者的待遇作出安排;二是实行工伤保险制度后,在非正规用人单位工作而患职业病的劳动者,例如在私人小矿井打散工且在多个矿井间频繁转换工作的农民工等,其用人单位已不存在或无法确认劳动关系。

  这些劳动者,往往出现群体性职业病突然爆发的事件。为了保证他们能就医和正常生活,各地想了多种办法。有的地方由慈善协会、红十字会等机构出面对这些职业病患者进行资助,还有的地方,政府牵头,广泛筹集社会资金,对患者进行帮扶。

  审议中,不少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对这个问题高度关注,希望建立专门的职业病救治基金,解决这部分人的救治问题。

  考虑到情况十分复杂,实践中对这部分人员主要通过地方政府救助解决其医疗和生活困难。修正案草案二审稿增加规定:用人单位已经不存在或者无法确认劳动关系的职业病病人,可以向地方政府民政部门申请医疗和生活等方面的救助。

  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吕薇看来,这款规定是一个突破,但要把时间明确为修正案实施以前。“修正案实施以后,又出现这种问题该怎么办?根本的是要调动劳动者积极性,和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

  “我还是认为,建立职业病救治基金很有必要。”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郑功成表示,只要从工伤保险基金中切出来1%—5%,就可以建立起一个基金,来救助那些找不到雇主的职业病患者,这并非难事。

  “总的看,修正案草案二审稿花了很大工夫,比第一稿成熟很多。但我认为,还可以进一步完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朱永新说。

  职业病防治,路还很长,但希望就在前方。

  “开胸验肺”之后又有“穿刺验肺”,职业病防治法的修改,能否解开乱局,回归劳动者权利本位?

  10月25日,就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分组审议职业病防治法修正案草案的同时,远在福建的关仲旭正急切地期盼着。

  他的经历与2009年轰动一时的张海超相似,不同的是,张海超是“开胸验肺”,关仲旭却是“穿刺验肺”。

  2010年5月,从湖北老家来到福建南平打工一年多后,关仲旭感觉到胸闷、呼吸吃力,开始四处求医。他一直跟着包工头干井下采掘的活儿,长期在高粉尘环境下作业,而且没有防护措施。很快,他被初诊为矽肺,随后向南平市疾控中心申请职业病诊断。得益于张海超事件的影响,疾控中心受理了申请,确诊他为矽肺三期。

  由于用人单位对诊断结果有异议,南平市疾控中心随后要求关仲旭到医院进行支气管镜或肺穿刺活检病理检查,以排除肺结核、肺癌可能。

  2010年9月底,关仲旭不得不冒着危险,接受了肺穿刺活检手术,最终的病理报告结论为符合肺尘埃沉着症。其实,“穿刺验肺”与“开胸验肺”一样多余,因为是不是矽肺,拍胸片就足以诊断。

  直到今年4月,关仲旭才被认定为工伤,开始领取每月1000多元的津贴。但这既不够他看病,也无法供养老家的父母妻儿。至于先前治病花去的6万多元能不能得到包工头赔偿,还是一个问号。

  卫生部的数据显示,我国现有约1600万家企业有毒有害作业场所,受不同程度职业病危害的职工总数约2亿人。以尘肺病为例,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累计报告尘肺病例67万多例。

  近年来,群体性职业病事件时有发生,“开胸验肺”、“穿刺验肺”等悲剧不断上演。“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企业寻求利润最大化,对劳动者的权益和安全确实是忽视的。”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孙树菡说。

  职业病防治法的修改,承载了张海超、关仲旭等职业病患者的期盼。这能不能解开乱局,回归劳动者权利本位?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号“ewsos1”、在线问答“ask_doctor”
分享:
本文来源:http://m.ewsos.com/news/jdxw/20111103/436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