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添加剂被妖魔化?
不久前,国务院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成员、院士陈君石在国家食品安全宣传周上说,现在公众对食品添加剂有着莫大的误解和恐慌,认为食品添加剂引起食品安全问题。但在他看来,真正由食品添加剂引发的食品安全事件非常少,食品添加剂已经被妖魔化了。
他认为,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一些感受是从不完整、不科学的信息得来的。
陈君石说,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比如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化学污染、食品掺假等,但总体情况是好的。中国青年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相当一部分专家持有类似观点。在他们看来,食品安全跟其他领域一样,不存在零风险。生产者、监管者要做的是将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中国科学技术学会连续3年统计公众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以2013年为例,该机构统计了当年引发社会关注的12起食品安全事件,包括新西兰奶粉检出双氰胺、铬大米、农夫山泉被指生产标准不如自来水、方便面被曝含重金属等事件。然而令人意外的是,相关领域专家对这些事件分析后发现,情况并非公众感受的那么严重。
“经过这些专家的评审和解读,12起事件当中只有4起被认为属于食品安全事件,而在这几起事件当中,有两起不会影响消费者健康。”陈君石说,比如新西兰奶粉检出双氰胺事件,后来证实就是一个乌龙事件,2013年真正有可能会对消费者健康造成影响的只有铬大米事件和地沟油事件,其余8起公众热议的食品安全事件都跟食品安全不相关。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不断出现。多位食品安全监管领域的官员承认,现阶段我国正处在食品安全的事故高发期。每次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除了对公众造成身体健康上的威胁外,对公众的心理冲击同样巨大。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就是典型的案例,在这次事件中,多名婴幼儿出现肾功能损伤。对公众来说,分不清食品添加剂是什么,标准是多少,只要吃进去的食物影响了身体健康,就是食品安全事件。
公众的紧张情绪因何而来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安全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罗云波告诉记者,我国的基本食品消费安全是有保障的,公众的感受却相反。是什么导致了对同一问题的截然不同的感受?
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副教授胡颖廉说,公众对风险是朴素的感知,而科学家对风险的判断则是来源于理性的分析,二者之间确实有很大差异。
差异来源于公众与科学家在同一个问题上的信息不对称。比如,一根雪糕里含有十几种添加剂,科学家会看这些添加剂的用量是不是控制在安全范围内,而公众并不知道这些添加剂都有什么用,用量是多少,会基于以往对添加剂的负面印象作出判断。
“还有,目前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社会心态普遍焦虑,焦虑的心态会放大对安全隐患的感知。”胡颖廉说,这也是普通公众为什么会对食品安全如此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钟凯看来,长期以来,专业机构和政府部门并不主动发布信息,很多信息没有得到有效传递。在公众与专家之间形成了一个信息的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