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民营医院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发展民营医院的初衷是激活医疗行业的经营机制,打破国有医院的垄断,在竞争格局下,促使医院提高服务质量。可是迄今为止,民营医院的发展并不如人意。目前虽然民营医院的数量已占约到三分之一,但绝大部分民营医院面临着规模小、生存难,市场份额还不到十分之一。
长期以来,面对医疗服务的价格管制等政策壁垒,社会资本投资民营医院踌躇不前。民营医院给人的印象是“小、乱、差”,靠的是广告宣传吸引患者,欺诈患者的现象频频发生。可以说,民营医院自身生存艰难,根本无力撼动公立医院的垄断。
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公立医院垄断了核心医疗资源,加之政府在配置医疗资源中作用过大,导致民营医院发展缓慢,在整个医疗服务市场中的比重较低。为此,新医改以来,政府出台了多项鼓励社会办医的政策,促进民营医院发展。
2012年10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卫生事业发展 ‘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到2015年,非公立医疗机构床位数和服务量达到总量的20%左右”的目标。2013年9月国务院又出台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放开非公立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价格,促进多元化办医。
在宏观政策层面,政府一直鼓励民营医院发展,但现实中,民营医院却屡屡撞到“玻璃门”。此次政府为民营医院“价格松绑”,一扇人为设置的价格管制“玻璃门”被拆除。今后,各种社会资本可以畅快流入民营医院,有利于民营医院规模做大做强,打破公立医院垄断,形成多元办医的新格局。
应该看到,目前,在民营医院的发展面前,人为设置的“玻璃门”不止价格管制这一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