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率与独居生活有显著关系。当集体约束力减弱,隔离和孤独便会增加男人的抑郁、睡眠障碍和绝望。二战期间,纳粹集中营里的犹太人多表现为无欲、失去生存意志,但自杀行为并不多,然而战后许多幸存者却纷纷自杀。
什么人容易自杀?
如果他与下面5种状态有关,则属自杀高危人群,也许他自己未曾觉察,但作为朋友、儿子或兄弟,你应该及早提醒,令其状态发生积极改变。
独居者:孤独的男人更容易自杀
自杀率与独居生活有显著关系。当集体约束力减弱,隔离和孤独便会增加男人的抑郁、睡眠障碍和绝望。二战期间,纳粹集中营里的犹太人多表现为无欲、失去生存意志,但自杀行为并不多,然而战后许多幸存者却纷纷自杀。
离婚者:25~29岁男性中,离婚者的自杀率是已婚者的4.4倍。家庭责任感降低、经济负荷增加、生活秩序被扰乱均是离婚者自杀率高的原因。婚姻对男人的自杀行为起着保护作用,特别是年轻人,65岁以上男性受离婚影响则小得多。
专家还发现,在美国离婚率是预测自杀的第一位因素。医生、作家、主持人,自杀者生前有严重的职业适应困难。
医生:美国医生的自杀率至少为同龄人的2~4倍;精神科医生和牙医的自杀率最高,因为他们生活中的突发事件多,且易于得到药物。
热线节目主持人:热线节目主持人遭遇生活意外事件的程度与精神科医生相似。
作家:对社会弊端的深刻认识、不安定的生活和感情状态,均是作家自杀的原因。灵感到来时疯狂创作,激情缺失时心情低落,双相情感性障碍常令作家选择轻生。
突发事件堆积
突发事件降低自杀抵抗力:社会学家Holmes在“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中,列出了43项生活事件,包括:配偶死亡、离婚、夫妻分居、入狱、疾病、结婚、激情工作、婚姻和解、退休、家庭成员健康改变、性困难、家庭增加新成员、事业再适应、经济状态改变、大宗抵押、取消抵押或贷款的赎回权、工作责任性质改变、子女离家、突出的个人成绩、妻子开始或停止工作、入校或离校、个人习惯的修正、与上司纠纷、工作时间或状态改变、住所改变、学习改变、小宗抵押、睡眠习惯改变、进食习惯改变、休假、轻微践踏法律等。
上述任何事件在一年内达到150个生活改变单位,便被定义为“生活危机”。
不可消除的野心
无法满足的焦虑引起大量自杀——物质越丰富,欲望愈烈,而过份的要求会使满足成为不可能,因为没有停止的标志,人们得不到满足便总处于激动不已、焦虑不安的状态之中,这种精神状态是引起大量自杀的主要原因。
杜尔凯姆在其经典著作《自杀论》(1897年)中将这种自杀称之为动荡型自杀,与利已型自杀和利他型自杀一起,构成自杀的三个种类。“利已型自杀是由于人们在生活中找不到寄托;利他型自杀是由于人们觉得生命的寄托超出了现实生活;而第三种自杀来源于人类行动的缺乏规范以及由此引起的痛苦。”
抑郁典型症状为:终日悲伤、抑郁,对日常活动缺乏兴趣,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疲乏无力,入睡困难,早醒,无价值感和有罪恶感、绝望感,终日易激动和心神不宁,集中注意力困难,难以作出决定和回忆过去的事情。
公众预防关键词:“维特效应”
感应和模仿会引起传染性自杀。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1774年一面世即掀起青年人的自杀热潮,不少年青人因受到感应才滋生自杀念头,被称为额外自杀或“维特效应”。
1932年,法国作曲家查理斯创作了一首名为《黑色星期天》的管弦乐曲,之后十余年间,竟有一百多人因听到这支曲子过于悲伤而自杀身亡。1945年,此曲的乐谱和唱片在欧美国家不得不被全部焚毁。
名人自杀后自杀率显著上升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现实,三毛、张国荣等名人的自杀引起不少人模仿。而且专家发现媒体一旦报道自杀事件,必在年轻受众中引起“维特效应”,因而专家一致认为应对新闻媒体的自杀报道予以规范。
“自杀胜地”
旧金山金门大桥自开通之日便成为自杀“胜地”,最高峰时期每年有400多人跳桥自杀,一位70岁的老人还曾留下“为何造就这样容易让人自杀的风景?”的遗书,从桥上一跃而下。为此,洛杉矶不得不专设大桥警署,成立巡逻队频繁巡逻,从而大大减少了自杀数量。
富士山的树海被日本人称做自杀最为隐秘之地,为劝告自杀者,警署特地在山道上立下警示牌,并且每年十月,组织六百多人进行尸体大搜索,使得自杀者想让尸体不为人发现的愿望落空,从而阻止了不少自杀行为。
高危事件
1964年,在香港,因会考失败而萌轻生念头的学生显著增加,撒玛利亚防止自杀会便从1965年起,展开“中五会考放榜支援服务”,一直推行至今;去年发生的“南京汤山中毒事件”中,南京危机干预中心也在现场进行了有效的心理救助。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