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 查
2
深圳医院为何无缘“全国十佳”?
医卫人才梯队建设需要时间累积
对照网络上热传的“全国10大最佳医院排名”,在综合、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骨科、口腔科、儿科等15个方面,深圳没有一所医院和一个科室上榜。反观与深圳紧邻的广州,就有18家次医院荣登排行榜,其中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广东省人民医院在综合类排名中分列第2、第9位,广州南方医院的消化内科在同科系中全国排名第一。
据了解,近年来,深圳建立了重点学科特聘岗位薪酬分配制度,对符合我市杰出人才、国家级或地方级领军人才条件的学科骨干实施年薪制。“我们也引进了一些医疗卫生领域的杰出人才,但为什么没有全国叫得响的科室呢?”市卫人委的一位负责人向记者透露,这与医疗卫生行业的特殊性有关。医疗卫生人才梯队的建设需要时间的累积,深圳医疗卫生事业起步晚,医疗技术人员来自全国各地,人员构成复杂,水平参差,诊疗习惯不一,目前仍处于磨合阶段。“一个好医生的标准不光是他做了多少手术,治了多少病人,还要看他退休后他所带的团队有没有散,有没有继续发展下去。”
我市目前有53个市级以上医学重点学科
在帖子里,网友“fuyongzhen”说,看病原则应当是看医生(至少是科室)的口碑,而不是看医院牌子大小。除了医院数量外,医疗服务水平还与专科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记者调查发现,今年以前,我市有53个市级以上医学重点学科(目前省市级重点学科正重新审批中),其中有5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分别是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市二医院骨科、市中医院中医肝病科、市职业病防治院职业病科和深圳华侨医院手外科。以市妇幼保健院的新生儿科为例,目前,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低于1.0%,窒息死亡率降至1.6%。,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在今年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评选中,深圳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成为华南地区唯一一个新生儿专业的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为我市新生儿救治水平的提升提供了一个崭新平台。
逐步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就医体系
市卫人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为加快我市重点学科和医学人才队伍建设,我市实施了规范化全科医师、住院医师培训制度,到今年年底,累计招录将达到1200名。实施了高级专科医师、学科带头人培训项目,每年选拔年轻骨干到国内外一流医疗机构进修。此外,各医院完善了教学管理制度,资助学科骨干带徒、带教,改善了学科团队结构。我市继续加快了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和学科带头人培训项目。
同时,启动了优势重点学科群建设规划,集中全市医疗卫生机构优势资源,加快培育一批在国内具有领先地位的重点学科群,医院必须按国家、省、市重点学科建设规划完成重点学科(群)建设,在一个评审周期内,重点学科建设达标率100%。全面实施“提质增效”战略,逐步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合理就医体系,逐步推进普通门诊与专科门诊分离,到2015年,大医院专科门诊总量占门诊总量的70%以上。
调 查
3
深圳护理水平到底如何?
优质护理服务走在全国前列
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护理质量的高低与患者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直接影响着医院的医疗质量。
今年,卫生部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大力推广优质护理服务工作,要求“把护士还给病人”,最大限度地让护士回到病床前从事临床护理工作。
市护理学会会长、市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马晓华告诉记者,目前,深圳的三级医院已有80%的病房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二级医院已达到50%,一级医院也有40%。“而国家与省卫生部门的要求是仅在三级医院开展,在优质护理服务上,深圳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医护比例2015年提高到1∶1.5
马晓华说,过去护士是配合医生工作,打针、发药都是“工匠活”;现在护士也需要“管床”,让护理工作变成了一项“技术活”。“现在护士每天都得了解自己管床的患者病情,制定护理方案,包括如何减少并发症,如何让患者尽早康复,这些都需要护士‘一对一’的护理。”
记者从市卫人委获悉,为了让护士做好基础护理工作,该委从制度、人力、财力、流程上制定了配套方案,大幅度充实临床护理岗位护士队伍,重症监护病房的护士与实际床位比为2.5~3∶1,普通病房的护士与实际床位比应当≥0.4∶1,一级护理患者比例为60%以上的病房要增加护士数量。调整优化医院人力资源配置,提高护理队伍的比例,到2015年,将医护比例提高到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