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医疗水平不如“三线城市”?
网友发帖引发热议,业内人士称深圳整体医疗服务水平达到省会城市平均水平
“八毛门”风波刚刚过去,日前,记者在深圳新闻网“我说深圳事”的论坛上看到这样一条帖子,标题为《深圳的医疗水平甚至不如一个三线城市》。网友“讲究真实”说,从全国三级甲等医院名单,可以看出深圳医疗水平不高,不用说跟广州比,跟内地很多省会比,都差距很大。
他以河南省会郑州市、江西省会南昌市、湖北省会武汉市、湖南省会长沙市为例,这些均有10家以上的三甲医院。帖子的发表引起了不少网友的热议,有的说“医生缺乏经验”,有的表示“缺少名医和名科室”,还有的认为与“深圳非省会城市”有关。
深圳的医疗服务水平是否如网友所说的“不如三线城市”,记者连日来进行调查,从我市医疗卫生事业的现状、不足和未来发展三个方面来了解深圳的医疗水平。
据行业人士分析,医疗水平,尤其是优质医疗水平的高低,主要与这个城市解决大病、重症的水平有关。2010年,全市公立医院收治CD型病例(危重病例)的比重从2005年的32.8%提高到42.4%。同年,全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异地就医比例为1.16%。,比2005年下降64%。
市卫人委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大病不出深圳”基本实现。“十一五”以来,通过实施“一大一小”卫生发展战略,深圳已确立了能够满足千万以上人口医疗服务需求的新型城市医疗服务体系,整体医疗服务水平达到了省会城市的平均水平。由于大型医疗机构建设周期较长,预计5年后,我市优质医疗资源将会大幅增加。
调 查
1
三甲医院数量为何较少?
我市医疗资源总量明显不足
记者从市卫人委了解到这样一组数据。目前,全市共有医院114家,含妇幼保健院和专科防治院,每千人口医院床位数为1.58张(全国2.75张),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医疗资源总量明显不足;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1.59名(全国为1.55名),每千人口注册护士1.19名(全国为1.22名),刚达全国平均水平。从医疗服务效率来看,全市医生人均担负诊疗人次为13.39(全国同比为5.8),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市、区、街道医院病床使用率分别为114.8%、94.4%和85.0%。这证明医疗机构和医院人员工作强度和负荷较大。
达不到平均水平原因有二
深圳目前只有6家三级甲等医院,其中南山区人民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和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均是近两年才通过省卫生厅的评审,加上原有的市人民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和市中医院。这个数字显然无法与北京的53家三甲医院,上海的38家三甲医院,广州的35家三甲医院相比较,也比不上很多省会城市。
深圳的三甲医院数量为什么达不到省会城市的平均水平?记者调查发现原因有二。首先,1998年根据卫生部要求,广东省暂停了医院等级评审工作,时隔12年后才在今年启动,而深圳的大多数医疗机构为近10年内新建。
其次,市卫人委主任江捍平在一次全市卫生系统公开大会上曾表示:“过去10年来,我们重点抓基础设施建设,抓医疗机构的布局,解决基本卫生资源短缺的问题,主要关注服务效率的问题,在兼顾质量与效率、公平与效率方面做得不够”。在基础卫生服务方面,深圳取得的成绩全国瞩目,社区卫生服务从1996年运行以来,目前已经建设并运行的社康中心共607家,已实现了对1400多万人口的全覆盖。
市、区级医院均要达“三甲”
与社康中心相比,医院的建设周期要长得多。记者了解到,从2005年开始,我市开始谋划以城市功能组团为单元配置区域医疗中心,市政府以原特区外的资源薄弱地区为重点,立项新建、迁建9家三级医院,对所有的公立医院实施改扩建。
市卫人委医政处处长廖庆伟表示,深圳要利用医院等级评审重启的机遇,实现现有医院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2015年,使所有市、区级医院都达到“三甲”水平。我市与香港大学合作开办的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即市滨海医院)将复制香港大学的专科强项,引进先进管理制度和人才梯队,力争在10年内将这家医院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综合性医院。“十二五”期间,我市还将扶持民营医院达标上等,以等级评审的标准规范促进医院内涵提升,着力建设几家国内一流的民营医院。
届时,深圳的“三甲”医院数量至少在20家,将实现每个城市功能组团都有一家三级医院,新增床位1.5万张,千人医生数达到2.6人,千人病床数达到3.4张,基本解决优质卫生资源不足的问题。